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定量视野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现代静态定量视野检测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54例患者106只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静态定量视野的平均敏感度(MS)在RP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治疗后敏感度获一程度回升,且以中心30°视野区内的变化为显著;(2)各型RP眼的MS治疗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在脾肾阳虚型和常染色体业性遗传型RP具有统计学意义,(3)提出静态定量视野基础上的动态视野分析方法,发现各型RP眼的平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2%利多卡因及0.75%布比卡因二者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对兔视神经的毒性作用.方法 10只正常新西兰兔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利多卡因组、布比卡因组和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组5个组,每组2只兔(4眼).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利多卡因组、布比卡因组分别球后注射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或0.75%布比卡因各1 mL,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组球后注射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各1 mL.注射后观察眼部表现并于注射后48 h取出视神经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所有兔均未出现注射并发症;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均能导致兔视神经发生脱髓鞘现象以及轴突水肿,两药联合组最为显著.结论 2%利多卡因及0.75%布比卡因球后注射对兔视神经均具有轻度的毒性作用,且可能具有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前,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治疗仍非常棘手,一些探索性的疗法主要包括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放射疗法、手术、药物及干细胞移植等,疗效均尚不确定,并存在着短期内易复发、创伤性大、安全性与毒副作用不明确等问题。虽然最新涌现的光动力疗法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在方法与疗效上又前进了一步,但治疗费用昂贵,临床上还很难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通过对AMD积极的医疗保健而达到延缓与控制其病情的发展十分重要。生活中建议大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4.
25.
眼底出血是常见的眼底疾病,因出血发生的部位不同,对视力的损害程度也不一样。根据眼底出血对视力的损伤情况,中医将眼底出血称为“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但这种粗略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西医根据眼底出血发生的机理,可分为血管阻塞、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外力的损伤等方面。结合本人的实践,对近年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综述,得出以下结论。 中医眼科将止血药物分为凉血止血药、止血活血药。凉血止血药常用生地黄、玄参、大蓟、小蓟、槐花、槐米、白茅根、地榆、藕节、仙鹤草、紫草,此类药物兼有清热作用,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检测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眼轴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各波的反应密度与潜伏期,并与正常人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选择高度近视患者30例(30眼)和正常对照组30例(30眼),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mfERG检测黄斑部视网膜电图各波反应密度及潜伏期,分析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中心凹部神经上皮层厚度及mfERG各波的反应密度、潜伏期。结果高度近视眼平均眼轴长为(28.10±2.67)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为(163.67±4.93)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斑部mfERG反应密度N1波为(18.26±4.95)nV/deg2,P1波为(30.97±10.58)nV/deg2,N2波为(23.66±9.03)nV/deg2,同正常值相比,各波反应密度显著下降,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眼与正常眼相比,眼轴增长,但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尚未有明显改变。黄斑部mERG各波反应密度皆降低,提示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7.
迈之灵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迈之灵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1例(41眼)临床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人被随机分为2组,迈之灵组23例(23眼),予迈之灵2片,po,bid,4wk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丹参组18例(18眼),先予丹香冠心注射液16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qd,1wk后改为丹参片,3片,po,tid,连续服用11wk。观察治疗前后视力、视野及视网膜电流图的动态变化,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wk4,8末,迈之灵组视力提高优于丹参组(P<0.05,P<0.01)。治疗wk4末,迈之灵组渗出、出血吸收率61%,高于丹参组的28%(P<0.05);视网膜血管渗漏改善明显,优于丹参组(P<0.05)。治疗wk12末,迈之灵组暗适应眼最大电反应的b波振幅及b/a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P<0.01),且2组有差异(P<0.05,P<0.01);迈之灵组总有效率91%,丹参组56%,2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迈之灵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安全,早期疗效优于丹参。  相似文献   
2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振荡电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振荡电位(OP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阶段的表现,探讨DR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指标,并为DR国内分期提供功能学信息。方法 选择83名糖尿病患者、155眼,进行眼底检查、眼底摄像;按国内DR分期将患眼分成眼底无改变、1期、2期、3期、4期但无玻璃体出血等5组,对所有患眼按国际标准化方法进行OPs检测。选择43只正常眼作对照。结果 OPs总和振幅、OP2振幅在眼底无改变时下降,在1期时进一步下降;OP3振幅在1期时较对照下降,OP1振幅在2期对较对照和无改变组下降,OP4在3期时较对照下降,4期的OP2振幅以及3期和4期的OPs总振幅分别与0期、1期和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有差异。结论 OPs和OP2振幅在DR临床前期下降,是DR早期诊断的敏感与客观性指标;OPs及其子波振幅在DR早期和病变分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9.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特征是后极部视网膜下桔红色息肉样病变,伴有出血性和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无特征性表现,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能显示分支血管组成的脉络膜血管网和血管末端息肉样或动脉瘤样扩张.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陡峭的穹窿状隆起,其下见中等反射或结节状改变.本病应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某些长期不愈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进行鉴别.尽管PCV的治疗仍缺乏通用的方案,光动力疗法结合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可改善或稳定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30.
背景 活性氧中间产物可导致细胞氧化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对视细胞外节膜盘的吞噬产生了大量的活性氧中间产物过氧化氢(H2O2),易对RPE细胞本身造成反复的氧化损伤. 目的 探讨非致死性H2O2持续性损伤对RPE细胞连接的影响. 方法 ARPE-19细胞株以8×104个/L的密度接种在96孔板中,在24孔板中细胞爬片的接种密度为4×104个/L,并在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无血清培养液饥饿培养24 h后用于实验.将不同浓度(0~0.60 mmol/L)的H2O2加入培养液,单溶液细胞增生(MTS)法检测不同浓度H2O2持续性损伤对RPE细胞活力的影响;用Transwell小室法培养细胞,跨上皮细胞电阻(TER)法检测细胞单层的形成时间;以罗丹明-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葡聚糖的量测定H2O2对RPE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RPE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H2O2作用组细胞活力(A49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1.501,P=0.000),0.20~0.60 mmol/L H2 02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00、11.368、4.256、2.929、10.818、15.433、64.125、98.805,P<0.05).ARPE-19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后l1d时TER值为(24.9±1.3)Ω ·cm2,7d时为(17.8±1.4)Ω·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8,P=0.014);至第15天左右达到稳定水平,约为(25.9±0.9)Ω·cm2.细胞通透性检测表明,无细胞的空白组葡聚糖渗漏量(相对荧光强度)为433.08±51.53,无H2O2的对照组渗漏量为255.39±16.44,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15,P=0.006);H2O2处理的实验组渗漏量为363.28±26.17,较对照组渗漏增加,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4.412,P=0.005).免疫荧光检测可见无H2O2对照组细胞ZO-1连接完整,H2O2组较无H2O2对照组细胞ZO-1连接呈断裂状. 结论 非致死性H2O2持续性损伤对RPE细胞连接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