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44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1篇
肿瘤学   3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年来,人们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支持造血、免疫调节、多分化潜能等特点,且来源广泛,易于体外扩增,因而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MSCs展露了巨大的应用潜能。作为骨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MSCs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何种作用,来源于血液病患者自身的MSCs是否可以体外扩增、安全应用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最...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中的表达,评价伊马替尼对HES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ES病例F/P融合基因,对阳性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观察4例伊马替尼治疗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 FISH检测15例标本,1例(8.3%)检测到F/P融合基因。RT-PCR检测24例标本,4例(16.7%)阳性,其中1例用FISH亦检测到F/P融合基因。2例F/P阳性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后短期内均达血液学完全缓解,其中1例达分子生物学缓解。2例F/P阴性者,1例在治疗1月后达血液学完全缓解,另1例于治疗第1天死于急性左心衰。结论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是恶性克隆性HES发病的分子基础,伊马替尼治疗F/P阳性患者的血液学缓解率达100%,对部分F/P阴性患者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其BMSC是否存在JAK2基因突变.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和初诊MPN患者BMSC,光学显微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检测BMSC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检测MPN患者BMSC以及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存在JAK2 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JAK2 exon12)突变.结果 MPN患者的BMSC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分化能力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到2l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 V617F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检测到2例Pv和1例ET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 exon 12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结论 MPN患者BMSC与健康志愿者B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在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JAK2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的MPN患者中,均未检测到其BMSC存在该突变.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方法 取22例初治ITP患者(初治组)、22例精皮质激素治疗后完全缓解(CR)ITP患者(CR组)及22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分选pDC,分别加入0、5、10、3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共孵育.24 h后收集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IFN-α、IL-6、TNF-α水平;5d后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样树突细胞(mDC)CD11c、CD80、CD86表达,光镜下观察mDC的形态,电镜观察mDC的超微结构.结果 加入10μg/L雷公藤内酯醇后初治组IFN-α、IL-6、TNF-α水平分别为(451.32±85.77)、(105.68±23.85)、(135.78±30.62)ng/L,CR组分别为(391.71±72.49)、(84.73±17.77)、(108.16±23.21)ng/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35.51±67.54)、(73.62±21.82)、(95.58±32.85)ng/L,初治组及CR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高于CR组(P<0.05),并呈雷公藤内酯醇浓度依赖性(P<0.05);初治组及CR组mDC表型CD11c、CD80、CD86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高于CR组(P<0.05),加入雷公藤内酯醇后mDC表型阳性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加入雷公藤内酯醇后mDC较对照组突起变少、变短,形态上不成熟.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能够减弱ITP患者pDC的功能,并抑制其向mDC的分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AAG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ia syndrome,MDS)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postMDS-AM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初治AML(MDS转化12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地西他滨[20mg·(m2)-1·d-1,qd×(5~9)d,维持1h以上]单药或联合AAG方案(阿糖胞苷10mg/m2,q12h×14d,阿克拉霉素20mg,qod×4d,G-CSF300μg,qd×14d)。结果单药地西他滨11例,完全缓解(CR)4例(36.4%),部分缓解(PR)3例(27.3%),总有效率(OR)为63.6%;地西他滨联合AAG方案治疗11例,CR5例(45.5%),PR3例(27.3%),OR为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CR1例,PR1例,NR1例。4度血液系统毒副反应11例(61.11%),3~4度感染10例(55.56%),2度胃肠道毒副作用1例(5.56%),1度膀胱毒副作用2例(11.1%),1度皮肤软组织感染2例(11.1%)。6/18例(CR5例,PR1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同胞全相合4例,父供子半相合1例,双份脐血1例),4例无病生存;1例8个月后复发;脐血1例造血未重建,并发感染死亡。随访至2012年5月31日,14例存活,1例移植后复发,3例早期死亡。中位生存:125d(41~726d)。结论单药地西他滨或联合AAG方案用于治疗初治AML和postMDS-AL患者具有一定的有效率,化疗副作用均能耐受。适用于不能耐受标准方案化疗的老年患者。对于年轻的患者地西他滨能够降低肿瘤负荷,延缓疾病进展,为后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46.
感染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在高剂量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处于减少或缺乏(粒缺)状态,各种致病菌引起的高感染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化疗强度增强,深静脉置管的普及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革兰阳性菌(G+菌)的院内感染率(尤其是G+菌败血症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之趋势[1-2]。鉴于此,我们在江苏省内三个治疗中心进行了国产盐酸万古霉素(商品名来可信)单组开放性临床试验,并与同年度接受美国产盐酸万古霉素(商品名稳可信)治疗的患者组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比较来可信与稳可信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缺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7.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和成熟的人体干细胞治疗技术。靶向BCR-ABL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药物伊马替尼问世,开启了人类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近年血液肿瘤领域兴起了免疫细胞治疗,最为成功的是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是否会取代HSC...  相似文献   
48.
T细胞调控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有效手段。近年来allo-HSCT技术发展迅速,移植成功率及患者长期生存率都有很大改善,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移植后复发仍是allo-HSCT后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有效控制GVHD及充分发挥移植物抗白血  相似文献   
49.

生存质量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生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成人患者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生存质量,使生存质量下降,而对儿童患者并无明显不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质量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晚期并发症、体能状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移植类型、性格、工作状况、婚姻状况、性功能情况等诸多因素影响。加强对移植后患者的管理和随访、及时有效地控制cGVHD等并发症、适当的锻炼等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服用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浆代谢差异,探讨其对CML患者血浆内源性代谢物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获得最佳疗效的CML慢性期患者34例,按服用药物分为伊马替尼组(19例)和尼洛替尼组(15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两组患者血浆样本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全面检测,采集代谢物指纹图谱,利用多变量数据分析及t检验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PA分析平台探讨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 应用GC-MS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区分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结合变量权重重要性(VIP)值及t检验筛选到差异代谢物,伊马替尼组中苯丙氨酸、吲哚丙酸、肉豆蔻酸、半乳糖、葡萄糖、软脂酸、色氨酸、硬脂酸、邻苯二甲酸及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较低,其VIP值分别为1.633(t=6.099,P<0.001)、1.338(t=4.367,P<0.001)、1.557(t=6.716,P<0.001)、1.154(t=3.056,P=0.005)、1.941(t=2.196,P=0.035)、1.207(t=3.785,P=0.001)、1.625(t=6.398,P<0.001)、1.555(t=6.553,P<0.001)、1.633(t=7.679,P<0.001)、1.633(t=8.374,P<0.001).主要涉及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及半乳糖代谢通路.结论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找到了CML患者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的血浆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可能与药物成分配比及药物体内代谢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