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12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8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23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综合类 | 201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61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吴宗贵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0):1016-1016
纵观近年国内中西医结合有关的临床研究,陈可冀院士总结为“雄心勃勃,问题多多”。如何规范和合理用好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已成为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7月23日,组织有关专家在上海举行了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高峰论坛,回顾和交流了这一领域的工作经验,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方向进行了交流并达成共识,发表了《关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若干问题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可谓恰逢其时,切合实际需要。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不能简单的全盘照搬现代医学的临床研究模式,但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怎样才能完美统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意见》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2.
TNFα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进程中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构进程中TNFα表达的改变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和手术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MI模型), 每组再进一步分为1、7、14、28、42 d亚组.应用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功能和心室重构;RT-PCR检测TNFα的表达.结果: 手术组大鼠术后14 d起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逐渐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逐渐降低,至42 d最明显,术后1 d起左室舒张末压(LVEDP)逐渐升高、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及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in)逐渐下降,以术后42 d最明显;MI后1 d TNFα即表达,7 d表达达高峰,其后逐渐下降,与相应假手术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1).TNFα的表达与LVEDD呈正相关(r=0.94,P<0.01),与FS、LVEF、dp/dt max、dp/dt min呈负相关(r=-0.91、-0.89、-0.80、-0.85,P均<0.05).结论: 大鼠MI后心室重构进程中TNFα表达呈动态改变并与心功能、心室重构相关,TNFα在促进心室重构、心功能异常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5岁,因反复心慌发作3年入院.体检: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0次/min,律齐,心音无亢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平时心电图正常,心慌发作时心电图显示为窄QRS波心动过速,心率170次/min,RR齐整,Ⅱ、Ⅲ、aVF及V1导联QRS波群后可见逆传P′波,R- P′间期>110 ms.胸片示心影大小正常,肺动脉段轻度突出.心脏超声在房间隔中段检测到直径约3 mm的左向右分流束;冠状窦明显扩张,内径达19 mm.临床诊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卵圆孔未闭、永存性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PLSVC). 相似文献
94.
各种组织细胞内普遍存在着与癌基因相似的DNA序列,但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不表达或有时间、空间限制的表达.在生理条件下,机体内外环境中某些刺激因素可以激活癌基因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信息传递.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细胞增生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其中以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生起着关键作用[1],这些改变与癌基因的激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在体犬心肌缺血时输入胰岛素能否对GLUT1和GLUT4移位和葡萄糖摄取有相加作用。方法:用自动分析仪测定生理代谢参数,用多普勒测定心肌收缩功能,用免疫法检测GLUT。结果:生理条件下胰岛素使心肌细胞膜GLUT4增加2倍,GLUT1增加1.5倍,同时心肌葡萄糖摄取增加3倍。急性心肌缺血时输入胰岛素,使缺血区冠状动-静脉葡萄糖浓度相差近4倍,缺血区细胞膜GLUT1和GLUT4明显增加。结论:胰岛素引起GLUT1和GLUT4移位,使心肌葡萄糖摄取增加。心肌缺血+胰岛素对心肌GLUT1和GLUT4移位和葡萄糖摄取有相加作用。提示在心肌缺血时,应用胰岛素有助于增加心肌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胰岛素刺激低血流缺血心肌增加葡萄糖摄取的机制。方法:采用Northern法分析缺血心肌葡萄糖转运子-1(GLUT1)mRNA和免疫法分析心肌葡萄糖转运子1(GLUT1)多肽水平。结果:胰岛素使局部低血流缺血心肌GLUT1 mRNA和GLUT1多肽表达明显增加。同时伴随缺血心肌葡萄糖摄取明显增多。结论:胰岛素能增强缺血心肌GLUT1 mRNA和GLUT1多肽表达,使GLUT1数增加,进而促进心肌葡萄糖摄取增多,胰岛素增强低血流缺血刺激的心肌GLUT1表达。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AMI置入IABP患者共73例,评价其院内死亡及1年死亡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73例应用IABP患者中,院内死亡21例(28.8%),1年死亡27例(37%),在院及1年死亡患者的年龄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血流分级TIMI(0和1级)低血流患者比例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LVEF及PCI术后的TIMI低血流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ABP可应用于AMI的多数危险状况,高龄、低LVEF,PCI术后的TIMI低血流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8.
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机制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的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两周后,剔除血脂不高者,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内膜和外膜的方法 建立相应的血管损伤模型.将造模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未损伤对照组和内、外膜损伤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颈动脉内、外膜损伤对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因子-кB(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1周时,外膜损伤组内膜/中膜面积比(IMR)为0.38±0.02,显著高于内膜损伤组(0.17±0.01,P<0.05);8周后,内膜损伤组的IMR为0.75±0.05,反而显著高于外膜损伤组(0.64±0.03,P<0.05).血管损伤造膜8周后,内、外膜损伤组血管组织中P38、NF-кB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值均<0.05),仅内膜损伤组ERK1的表达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外膜损伤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除激活共同的P38以及NF-кB信号通路外,对ERK1/2表达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葡萄糖浓度波动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凋亡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10%胎牛血清的M199培养基培养7 d,贴壁细胞鉴定为EPCs.细胞同化后给予葡萄糖浓度5.5 mmol/L(正常对照组)、30 mmol/L(糖浓度固定组)和20或40 mmol/L(平均浓度为30 mmol/L,波动间期为3 h,糖浓度波动组).干预6、12、24、48、96 h后,采用WST-1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处理细胞,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以Annexin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处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以一氧化氮合酶检测试剂盒处理细胞,荧光酶标仪检测eNOS活性.结果 当平均浓度相同时,与糖浓度固定组相比,糖浓度波动组抑制EPCs增殖及eNOS活性的作用显著增强(P值均<0.05),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糖浓度固定组与糖浓度波动组的增殖率、凋亡率、eNOS活性的差值与干预时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0.937、0.927、和0.951,P值均<0.05).结论 葡萄糖浓度波动作为独立因素促进EPCs的凋亡、抑制EPCs的增殖并降低eNOS的活性.EPCs对葡萄糖浓度波动的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通过与氯沙坦比较,评价国产奥美沙坦单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多中心和平行方法进行研究.23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奥美沙坦组(口服奥美沙坦20 mg+氯沙坦50 mg安慰剂)和氯沙坦组(氯沙坦50 mg+奥美沙坦20 mg安慰剂),治疗期为8周.治疗4周末,若坐位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则药物剂量加倍;每2周随访1次,观察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另选3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服用奥美沙坦,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的动态血压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奥美沙坦组和氯沙坦组收缩压分别下降(15.2±13.3)mmHg和(19.5±11.8)mmHg(均P<0.001),舒张压分别下降(15.9±7.48)mmHg和(16.2±5.95)mmHg(均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沙坦组与氯沙坦组降压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86.9% vs 93.7%和7.63% vs 5.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86%和71%.结论 国产奥美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与氯沙坦等效,降压平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