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1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综合类 | 1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篇 |
出版年
2011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座谈内容 1 病毒性脑炎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2 常见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 3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4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5 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检查 6 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7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与预后吴保敏教授:2 0世纪6 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全国各地报道多例新发现的脑炎病例,被称为“散发性脑炎”,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及体征。多有脑电图异常,实验室检查找不到细菌、霉菌、钩端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的证据,也非流行性脑炎,并排除了血管病、占位病及变性病。80年代初,《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组织医务界展开对本病深入… 相似文献
32.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蛋白激酶C与c-fos基因表达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与 c-fos基因蛋白(c-Fos)表达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的作用机制.方法:蛋白激酶C蛋白定量采用Lowry法;蛋白激酶C活性测定采用γ-32P催化活性测定法;c-Fos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缺氧20分钟后 0、4、12、24、48、72小时及7日组新生鼠脑皮质、海马神经细胞胞膜蛋白激酶C活性降低(t=3.50,P<0.05;t=3.35,P<0.01);脑皮质神经细胞胞浆蛋白激酶C活性增高(t=4.26,P<0.01);海马神经细胞胞浆活性变化不大;上述改变在缺血、缺氧后14日组基本恢复正常.新生鼠缺血、缺氧后即刻脑组织各部分即有不同程度的 c-Fos表达,且于缺血、缺氧后4小时达高峰,以后强度逐渐降低,并持续至72小时.c-Fos表达在脑皮质以Ⅱ~Ⅴ层明显,海马以CA1、海马齿状回明显,CA3也有表达,丘脑c-Fos表达稍有增加.结论:缺血、缺氧激活的蛋白激酶C可调节c-fos基因表达,持续的蛋白激酶C活性降低及c-Fos表达参与了神经细胞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33.
34.
脑干听觉诱发电反应(ABR)是一客观的检查方法,近年国外已应用于儿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但国内儿科尚未见报道。我科与听力研究室合作自1985 相似文献
35.
为探讨诊断脑囊虫病最佳手段,对22例脑囊虫病患儿作了MRI、CT、血、脑脊液囊虫酶标试验。经x2统计,P<0.01。提示:MRI不仅确诊率最高,有助于脑囊虫分期、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6.
外源性bFGF对新生大鼠脑GFAP蛋白表达影响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对新生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和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作用以及外源性bFGF对缺氧缺血后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GFAP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生后7 d时正常新生鼠脑内有微弱GFAP表达.生后14 d,GFAP阳性细胞数量及染色强度呈高峰状态,主要见于脑白质区.生后28 d海马、脑白质内有少量GFAP阳性细胞.缺氧缺血后GFAP表达增加,以缺氧缺血后48 h明显.外源性bFGF增加GFAP的表达,以用药后24 h作用明显,并持续至用药后5 d.正常新生鼠脑有一定程度的内源性bFGF表达,生后10 d表达呈高峰状态.以后一直有少量bFGF表达,其组织学分布与GFAP大致相似.结论:缺氧缺血可诱导内源性bFGF及GFAP的表达.外源性bFGF可增强缺氧缺血时新生鼠脑GFAP的表达,补充内源性bFGF的不足,在缺氧缺血时神经元损伤修复中发挥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7.
1984—2004年我院共收治先天性皮毛窦患儿1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2个月至6岁。出现并发症就诊者10例,其中表现为再发脑膜炎5例(2例反复发作4次,3例发作2次),均伴发热、头痛、呕吐、颈强、WBC升高;肢体无力、腰腿痛、直肠膀胱功能障碍5例;头痛1例;枕部小孔溢液来诊1例。窦口位于枕部中线2例,脊柱中线10例(背部3例,腰骶部7例)。对12例患儿均进行影像学检查,其中行脊髓碘油造影及CT检查5例,脊髓MRI检查7例。全部病例均发现囊肿(皮毛窦始端),其中硬脑膜内、脑实质外1例,脑实质内1例,硬脊膜外2例,硬脊膜内髓外7例,髓内1… 相似文献
38.
39.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是1944年法国Mollaret首次报告,故称为Mollaret脑膜炎。以后欧美国家有少数病例报告。Steel氏于1982年共收集文献报告44例,国内1981年黄鉴政等报道第一例,本例为国内第二例。 相似文献
40.
小儿反射性晕厥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保敏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1):649-651
晕厥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和昏倒 ,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供血不足使大脑突然陷入缺血、缺氧状态导致大脑皮质高度抑制所致 ,但各种反射仍然存在 ,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恢复[1] 。反射性晕厥又称神经介导性晕厥 ,临床上此型晕厥最常见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欧洲两项关于晕厥的研究显示 ,此型晕厥占所有晕厥的 35 %~38% [2 ] 。我国缺乏准确的关于本型的小儿统计资料 ,曾有人报告本型患病率为 90 % [3 ] 。国外报告小儿晕厥总患病率为 0 1%~ 0 5 % ,5 0 %的青少年至少有一次晕厥经历 ,女性比男性更常见[1] 。反射性晕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