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49篇 |
特种医学 | 74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的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搜集2009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院,首次CT检查中确诊为A型IMH且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共130例。搜集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主动脉源性死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终点事件组(26例)和非终点事件组(104例)。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并对随访结果作Cox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以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基线CT资料中,主动脉最大管径(MAD)为(49.2±6.9)mm,最大血肿厚度(MTH)为11.0(8.5,13.2)mm。有溃疡样凸起(ULP)和壁内血池(IBP)征象的患者分别有56和30例,其中升主动脉ULP征象有36例,伴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患者分别有51和50例。随访时间为1050(242,1949)d,随访期间有26例患者发生主动脉源性死亡。终点事件组患者与非终点事件组相比平均年龄和MAD更大(t=2.363、3.640,P=0.020、<0.001),有主动脉粥样硬化、ULP和心包积液的患者比例更高(χ2=5.275、6.596、9.325,P=0.022、0.010、0.002)。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比(HR)=3.48,P=0.043]、ULP(HR=2.66,P=0.019)和心包积液(HR=2.49,P=0.030)是主动脉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保守治疗的A型IMH患者,主动脉粥样硬化、ULP及心包积液是后续发生主动脉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识别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的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82.
83.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也是许多病的早期或突出的重要症状。“头胀”、“头冷”、“头热”、“头晕”、“头重”,是头痛的伴随症状,也是头痛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理想对比剂注射方案。方法:将连续90例拟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于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依据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单期相注射方案(仅注射基础量对比剂,不注射生理盐水);B组:双期相注射方案(先注射基础量对比剂,后以40mL生理盐水冲洗);C组:三期相注射方案(先注射基础量对比剂,后注射30%生理盐水与对比剂的混合物30mL,最后注射40mL生理盐水冲洗)。基础量对比剂按1mL/kg计算,注射流率均为5.0mL/s。比较3组方案CTA图像上冠状动脉及左、右心系统的CT值及房间隔缺损的可评估性。结果:3组患者在平均年龄、体重及心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升主动脉及左心房、左心室的C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各组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的CT值均数大于250HU;此外,B组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其它2组(P〈0.05),房间隔缺损量化评分高于C组(P〈0.05)。结论:双期注射方案由于对比剂用量减少,利于房间隔缺损评估,因而是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理想的对比剂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85.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转归有三种:一是死于舒张功能障碍所致的心力衰竭,二为摔死,三为一种少见的情况,即心室扩张而表现为明显的收缩功能障碍。对于第王种情况,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报告女,37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25年,间断不能平卧3年,加重40天入院。9年前在我院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室间隔厚度为15~18mm,在心室流出道狭窄而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3年前因出现不能平卧并双下肢水肿,而到某医院就诊。经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及心肌活检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当时已无左心室流出道狭窄。40天前又出现心力衰… 相似文献
8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of low-dose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DS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the step-and-shoot (SAS) mode for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ngraphy (CCA).Methods Prospective multiple-center study, 46 patients[mean age(58±9) years;bedy mass index(BMI) (25±3) kg/m2]underwent both DSCT in the SAS mode and CCA within 14 days.The inclusion criteria for contrast-enhanced CT: (1) heart rate less than 65 times/rain (bpm).(2) regular sinus rhythm, heart rate fluctuations within the range of 6 bpm. (3) holding breath well, breath-hold time is about 12-15 s.The exclusion criteria:(1) allergy to iodinecontaining contrast medium, nephropathy (serum creatinine level 120 μmol/L), heart failure and serious arrhythmias.(2)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tents or bypass grafts.(3) heart rate can not be controlled very well (4)the patient could not take nitroglycerin.(5)BMI 30 kg/m2.(6) other heart disease: carcliomyopathy, valvular disease etc.Sensitivity, specificity, negative (NPV)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 were determined with CCA as standard of reference.The Kappa value between the two modalities and the two observers was calculated.Radiation dose values were measured.Results Mean heart rate during scanning was (61±6)bpm.99.19% (614/619) coronary segments were depicted with a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The vessel-based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PV, and NPV for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ere 96.2% (75/78), 88.2% (60/68), 90.4% (75/83), and 95.2% (60/63), respectively.The Kappa value between the two modalities was 0.848 (P=0.000).The mean effective dose of the SAS-CTCA was (2.95± 0.96) rosy(1.26-4.32 mSy).Conclusion In selected patients, DS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the SAS mode have good image quality, which allows for the accurate diagnosis of coronary stenosis at a low radiation dose.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定量指标评价猪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模型的价值。方法:10只实验中华小型猪,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通过导丝缓慢注入左前降支远段1 ml微球混合液(含微球0.5×105/0.5 ml),建立CMD模型。分别于建模前60 min及建模后10 min行CT-MPI静息态和负荷态扫描。测量CT-MPI的定量指标,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以实验猪建模前后CT-MPI指标的变化为自身参照标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建模前后静息和负荷状态下MBF、MBV的差异。之后处死动物并行病理检查证实CMD心肌节段。结果:8只猪完成实验(2只猪于建模时死亡)。CMD区静息MBF、MBV分别为(98.6±20.9)ml·100 ml-1·min-1、(9.0±2.8)ml/100 ml;负荷MBF、MBV分别为(87.6±14.6)ml·100 ml-1·min-1、(8.0±1.8)ml/100 ml。CMD区静息和负荷MBF及MBV与非CMD区比较均减低(P<0.001)。HE染色低倍镜下显示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并存,高倍镜下显示心肌细胞质黏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心肌细胞排列疏松,细胞核部分出现皱缩以及心肌细胞间质水肿。结论:本研究通过动态CT-MPI评价CMD动物模型,表明CMD心肌节段在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MBF值和MBV值均较造模前明显减低,MBF、MBV变化值可作为动态CT-MPI评价CMD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88.
双源CT对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冠状动脉成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DSCT)扫描对冠状动脉显示的效果.方法 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DSCT扫描的图像评分,按冠状动脉各分支成像效果评为1~4分,3分以上为成像质量较好,可以用于诊断.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个心率水平、3个年龄段下冠状动脉评分差异及4支冠状动脉分支间评分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支冠状动脉评分与年龄、心率、管电压、管电流、螺距、对比剂总量、对比剂流率的关系.结果 共评价72例患儿(平均1.5岁),71.2%(205/288)的冠状动脉分支图像质量较好,可以用于诊断.左主干(3.64±0.49)分、前降支(2.97±0.40)分、右冠状动脉(2.82±0.70)分、回旋支(2.76±0.73)分,各支评分依次降低而不完全相同(F=29.00,P<0.01).<1岁组(2.80±0.65)分、≥1~3岁组(2.81±0.74)分、>3~14岁组(3.58±0.52)分,各组评分依次升高而不完全相同(F=20.16,P<0.01).心率<100次/min(bpm)组(3.54±0.56)分,100~150 bpm组(2.86±0.70)分,>150 bpm组(2.81±0.63)分,各组评分依次降低而不完全相同(F=16.72,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0.013,P<0.01)和对比剂总量(r=0.292,P=0.011)与左主干评分呈正相关;年龄(r=0.509,P<0.01)、管电压与前降支评分呈正相关(r=0.292,P<0.01),心率与前降支评分呈负相关(r=-0.179,P<0.05);年龄与回旋支评分呈负相关(r=0.063,P<0.01);年龄、管电压与右冠状动脉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220,P值分别<0.01、<0.05).结论 DSCT能够清晰显示3岁以上或心率<100 bpm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冠状动脉,限制DSCT成像效果的是患儿的基础心律和年龄. 相似文献
89.
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电子束CT扫描钙化积分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因素。方法以冠状动脉电子束CT(EBCT)扫描钙化积分确定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回顾性分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钙磷代谢异常等因素对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结果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EBCT检查,有21例患者(95郾4%)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钙化(EBCT钙化积分>0分),EBCT钙化积分平均1935郾54分(0分~9833分)。EBCT钙化积分≥100分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血清磷、钙磷乘积和C鄄反应蛋白显著增高而血清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因素有透析龄和低密度脂蛋白(HDL鄄C)(P<0.05)。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冠状动脉钙化,但确切的机制不清楚。冠状动脉钙化(EBCT钙化积分)与高血磷、高钙磷乘积等有关,透析龄、HDL鄄C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0.
冠心病伴发颈动脉狭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冠心病(CAD)伴发颈动脉狭窄(CS)的发生率。方法 9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血管造影,以冠状动脉狭窄≥50%及累及情况,将CAD患者分为1、2、3支病变组(包括左主干受累);以CS≥70%为切分点,比较CS在不同亚组间的伴发情况;同时将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及相关生化危险因素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7例CAD患者中,1支病变25例(25.8%)、2支病变34例(35.0%)、3支病变38例(39.2%)(包括左主干受累);32例(33.0%)CS≥70%,包括颈动脉闭塞6例。CS分布情况:1支病变组4%(1/25)、2支病变组38.2%(13/34)、3支病变组47.4%(18/3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高血压病史与CS密切相关(P〈0.05)。结论 单支病变合并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多支病变欲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CA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应行颈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