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或猝死等。1992年WHO日内瓦会议提出研究新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指导思想,最近10年研究者们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目前提出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已达200多种,其中一些新的危险因素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目前CHD危险因素的研究热点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感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提示感染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2.
肝移植术中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100例肝移植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可能影响因素,探寻一种快捷、实用的凝血机制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ASA Ⅲ~Ⅴ级终末期肝硬化患者100例,分别于手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15、30min、再灌注期15、60min、术毕采血检测DIC凝血全项、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和血清钙离子;并于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30min、再灌注期15、60min应用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凝血酶原时间与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在无肝前期和无肝期进行性延长,再灌注初期明显延长,以后逐渐好转;血小板计数随手术进行逐渐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降低,再灌注期后逐渐回升;D-二聚体总体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尤以再灌注期后明显;Sonoclot曲线变化趋势为: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进入无肝期后逐渐恶化,再灌注初期最严重,此时Sonoclot曲线几乎呈一水平线;全血活化凝固时间(ACT)延长,凝结速率(clot rate)和血小板功能低下。结论 肝移植术中影响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因素很多,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术中需要密切监测,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较及时、动态测定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高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临床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 ~ 40%[1],在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更高.DLBCL在形态学、免疫表型、生物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已有的研究表明[2-4],与DLBCL预后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免疫表型、bcl-2及bcl-6蛋白表达情况、bcl-6基因重排、国际预后指数(IPI)、有无累及骨髓等.依据不同的细胞来源,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GCB)及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non-germinal center B-cell/active B-cell,non-GCB/ABC)两个亚型[5-6],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细胞CD10、bcl-6、MUM1、GCET1及FOXP1的表达情况进行分型.临床资料显示,在给予常规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后,GCB亚型对药物的反应性及预后明显优于ABC亚型,因此免疫分型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预后评估指标,多年来一直被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低危和高危人群的分层.  相似文献   
94.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组织学疗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根治标本的组织学疗效评价标准.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乳腺癌新辅助化疗154例档案,其中改良根治术139例,保乳手术15例.化疗结束后4周内实施乳腺根治术.按照Miller and Payne(MP)分级系统的标准规范进行取材、制片和按该系统组织学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分级评价,同时与既往应用的肿瘤治疗反应评价系统(既往评价系统)进行比较.对所有病例进行常规随访.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154例手术标本所获得的组织学疗效评价信息:MP分级系统1级12例(7.8%)、2级33例(21.4%)、3级64例(41.6%)、4级31例(20.1%)、5级14例(9.1%);既往评价系统分别为轻度治疗反应51例(33.1%)、中度治疗反应71例(46.1%)、重度治疗反应32例(20.8%).MP分级系统与既往评价系统各组病例比例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X2=186.660,P<0.01).(2)154例患者中147例获得随访信息(95.5%),随访时间16~38个月;其中14例出现术后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MP分级系统5个级别组与患者生存状态均相关(X2=11.612,P=0.020),既往评价系统3个级别组与患者生存状态均无关(X2=0.881,P=0.644).结论 MP分级系统可以用于肿瘤化疗后的组织学疗效评价,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5.
脐尿管神经内分泌癌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丽燕  吕宁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1):41-41,I015
患者女性,48岁。间歇性血尿2年,近期加重。膀胱镜检示膀胱顶部有一直径2.5~3cm肿物,广基,表面有破溃,活检病理诊断:腺癌。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重症肺炎患者血清活化蛋白C(APC)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并分析其对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05-30-2022-05-30南阳市康复医院收治的120例(纳入123例患者,其中2例失访,1例入住ICU 48 h内死亡,120例进入本研究)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24 h内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系统评估病情,检测入院时血清APC及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与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关系。根据患者28 d内的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n=82)与死亡组(n=38);比较2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1、2和3 d的血清APC、TNF-α、IL-6、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院时重症肺炎患者血清APC为(31.62±4.51) pmol/L,TNF-α为(57.66±9.62) ng/L,IL-6为(85.63±8.75) pg/mL,IL-10为(65.16±7....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中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经验。方法90例肾移植术患者,分别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气、血糖、电解质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评价3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麻醉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在开放肾血管前多有不同程度下降,选择静吸复合麻醉患者的血压变化不明显。结论麻醉管理应以维护循环功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相似文献   
98.
99.
收集两院经心电图证实的105例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结合文献对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