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61.
目的探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骨损病灶的超声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病理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LCH的13个骨损病灶术前或活检前的高频超声检查、X片及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 13个LCH骨损病灶中77%病灶(10/13)有疼痛感;92%(12/13)病灶处体表能扪及质中的肿块,77%(10/13)受累骨为扁骨。13个病灶(13/13,100%)高频超声皆能清晰显示溶骨性改变,与X片及MRI检查一致。超声对显示骨损病灶形态、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及病灶内的血流信息与增强MRI结果较一致,而X线检查不能满意提示病灶上述信息。超声对显示病灶内骨质碎片情况与X片结果较符合。13个LCH骨损病灶超声表现:所有骨损病灶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质呈溶骨性破坏,代之以弱回声或低回声肿块;92%肿块(12/13)明显累及周围软组织;77%肿块(10/13)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77%肿块(10/13)内伴有少许骨质碎片强回声;所有肿块内部弱回声区域相对回声较均匀,无明显液化,后方无增强及衰减现象,病灶周边无骨化强回声表现;69%(9/13)肿块内见血流信号显示,38%(5/13)肿块血流信号较丰富,能测及血流频谱的5例肿块内血流阻力指数皆小于0.7。结论超声能较清晰显示浅表部位的LCH骨损病灶,并有一定的超声显像特点,对诊断、治疗、随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2.
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后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回盲瓣的抗返流作用,将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肠段作为修复和重建食管、膀胱的替代组织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由于肠套叠、肠坏死、回盲部重复畸形或肠闭锁等原因而切除回盲部和右半结肠者,在临床上也不少见。因此人体失去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后对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临床需要研究的课题。回盲部具有重要的消化生理功能。回肠尤其是末端回肠是胆盐主动重吸收及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随胆汁排泄的羟化维生素D代谢产物的重吸收部位。回盲瓣在维持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并分析采用不同术式来进行急性胃穿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临床选取的12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分组,将行单纯修补术的60例患者定为实验组;将胃大部切除术60例患者定为对照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如治疗效果、溃疡复发Visick分级、并发症等,记录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溃疡复发情况等临床指标与比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胃穿孔时采用单纯修补手术的方法优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4.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MRI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价值。方法系统检索2017年10月前发表的与MR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相关,并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的中、英文研究文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参考Cochrane协作网所推荐的内容确定。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以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QUADAS)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篇,共包含813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MRI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的95%CI为(0.80,1.27),比值比(OR)为1.01,Z值为0.06,P值为0.95;识别钙化成分的95%CI为(0.64,1.11),OR为0.85,Z值为1.19,P值为0.23。结论 MRI用以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脂质核心及钙化成分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慢性腰痛或腰腿痛患者的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表现及临床资料,依据对比剂在椎间盘内、外的弥散范围,对椎间盘破裂、椎间盘退行性变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合并椎间盘破裂进行分级。结果 55例中,2例穿刺失败,53例造影成功。造影椎间盘132个;根据达拉斯CT椎间盘造影评价法,51个椎间盘形态正常,81个椎间盘形态异常。阳性椎间盘73个,其中椎间盘纤维环撕裂30个,包括Ⅰ级3个、Ⅱ级15个、Ⅲ级12个,椎间盘纤维环退行性变24个,包括Ⅰ级2个、Ⅱ级12个、Ⅲ级10个,椎间盘退行性变并合椎间盘破裂19个。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同时可激发再现原有腰痛或腰腿痛,证实腰痛或腰腿痛的病因。结论依据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表现可准确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破裂程度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合并破裂进行分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术前无或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AR)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后的远期结果,探讨二尖瓣置换术时是否需要同期处理所伴有的轻度AR. 方法 将1999年3月至2004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前无或伴轻度AR)并随访5年或5年以上的88例患者纳入研究,按其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无或伴有轻度AR将患者分为两组,AR组:伴有轻度AR,35例,男7例,女28例;年龄49.26±11.87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4例,Ⅲ级26例,Ⅳ级5例.无AR组:无AR,53例,男7例,女46例;年龄48.59±10.22岁;术前NYHA:Ⅱ级7例,Ⅲ级39例,Ⅳ级7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5年完成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5~9年(6.39±1.26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NYHA 、心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0.841,0.960,0.732).AR组患者术后NYHA构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及增加(P<0.05);无AR组患者术后NYHA构成及LVEF亦较术前明显改善及增加(P<0.05),而术前、术后的LV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左室径(LV)、主动脉内径(AO)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术前、术后发生AR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AR组患者术前、术后发生AR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后5~9年术前伴有轻度AR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AR构成变化不明显,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不需要同期预防性处理所伴有的轻度AR.  相似文献   
67.
目的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微创组),并与同期22例采用常规经前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等。微创组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7月,记录心功能恢复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传统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短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升主动脉直径(AAD)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微创组随访(37.45±6.5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人工瓣膜未见异常。结论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相对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8.
69.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较本科院校存在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等特点,人体解剖学又在第一学期开设,加之解剖学的名词众多、结构复杂等因素,使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造成学生由于解剖部分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以后课程学习成绩不理想及临床实习效果差等情况。为了改变上述状况,该院于2014年上学期首次启动3DBody教学互动系统,应用于2013届护理5年制解剖学教学,针对3D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特点,作者进行了大胆的教学设计改革尝试,将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之间的比例调整为1∶1,取得了实验考核平均成绩较2012届上升2.73分,其中大于或等于27分数段上升11.30%,24~26分数段上升9.03%,不及格率下降5.25%,不及格率首次低于1%的实验教学效果,但理论教学效果不明显[1]。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尝试,针对3D多媒体教学系统,于2014年下学期对临床专业解剖学教学设计再次进行了重大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诊断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的价值,并探索二尖瓣修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50例因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或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AR)行主动脉瓣置换,伴或不伴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二维超声及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3D-TEE)检查,比较外科直视测量二尖瓣对合缘高度值与3D-TEE测值的差异。对于中度以上FMR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基础上行二尖瓣修复,对比未修复患者心脏超声、围手术期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天数,以及术后反流纠正效果。结果:二尖瓣修复24例,未修复者26例,2组间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二维经胸超声及3D-TEE参数,修复组较未修复组反流程度重,瓣环面积扩大(P=0.009),对合缘高度减少(P=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外科直视测量与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对合缘高度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ICU停留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1,P=0.175)。二尖瓣修复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未修复组死亡1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1)。术后半年二尖瓣修复组2例二尖瓣轻度反流,无一例二尖瓣狭窄及反流加重发生;二尖瓣未修复组出现1例二尖瓣反流加重,1例轻度反流。此外,二尖瓣修复患者中,AS所致FMR二尖瓣环面积小于AR患者(P=0.028),瓣缘对合高度大于AR(P=0.017)。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二尖瓣修复安全可行。3D-TEE评估FMR反流机制具有重要价值,FMR往往伴随瓣环扩张,二尖瓣闭合障碍。AS及AR并发FMR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建议AS并发FMR修复时以瓣环扩大及瓣缘对合高度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