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综合类 | 41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目的:以网络药理学为载体探索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的基因靶点及作用通路。方法:初步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查找目标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基因靶点,定义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确定药物的作用靶点; 然后查询OMIM、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挖掘腹泻疾病的潜在靶点。最后对两种基因取交集,构建中药—成分—靶基因—疾病的中药调控网络,对网络里面的基因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找到核心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结果: 最终确定葛根芩连汤中有效成分总共486个,去除重复后获得有效成分121个,基因靶点221个; 腹泻的疾病靶点5217个,二者共同靶点基因182个,PPI网络蛋白分析发现AKT1、CASP3、JUN、PTGS2、RELA、ESR1是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的核心靶点。基因本体分析确定了157个条目(P<0.05),其中生物过程主要通过DNA、RNA的转录,细胞因子的结合,蛋白酶的激活及细胞的代谢等过程发挥作用; 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明确了167条信号通路,其中信号通路涉及炎症、细胞代谢、细胞衰老等方面,主要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 葛根芩连汤对腹泻的治疗主要通过抗炎、缓解肌肉痉挛等机制发挥作用; 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得到验证,后期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研究,完善葛根芩连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3.
桑枝总黄酮体外抗炎活性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桑枝总黄酮的体外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IFN- γ和LPS 协同造成小鼠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Griess反应测定细胞上清液中NO产量;FRAP测定细胞总抗氧化能力;RT- PCR检测iNOS、COX-2、HO-1、IL-1β、IL-6、TNF-α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NOS、p-ER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桑枝总黄酮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并且无细胞毒性,提高细胞总抗氧化能力,下调iNOS、COX-2、 IL-1β、IL-6 mRNA和iNOS、p-ERK蛋白的表达,上调HO-1mRNA表达,但对TNF-α mRNA表达影响不大.结论 桑枝总黄酮部分通过MAPK中的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iN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NO的产量,提高细胞总抗氧化能力,同时下调COX-2、IL-1β、IL-6等炎症介质和上调抗炎介质HO-1的表达而发挥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史海霞;康泽刚;魏玮 《中医杂志》2013,54(21):1826-1828
风药在治疗泄泻中为诸多医家所推崇,其作用有疏肝解郁、升发阳气、调理气机等,不仅适用于脾虚、肝郁泄泻,而且也适用于脾肾两虚、肾虚五更泻等。然而风药的使用时需讲究配伍,并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27.
128.
129.
目的分析秭归县日本斑点热患者的流行和临床特征, 为提高日本斑点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系列分析。研究秭归县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确诊并住院的18例日本斑点热患者, 其中男7例, 女11例;年龄60(54, 68)岁。收集病历资料, 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8例日本斑点热患者, 17例为农民, 1例为教师, 均有野外接触史。主要发病时间为4至10月, 春秋季最多。患者首发症状一般为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15例患者出现皮疹, 12例出现焦痂, 3例患者无皮疹和焦痂;患者中10例双下肢水肿, 3例出现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15例患者白细胞正常或降低, 11例血小板降低,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升高, 17例白蛋白降低;13例丙氨酸转氨酶和14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1例尿蛋白异常。结论日本斑点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 作为立克次体感染主要特征的焦痂与皮疹并非在所有患者中存在, 因此增加了日本斑点热的诊断难度, 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误, 甚至...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及方法从多个维度系统整理徐振晔教授针对大肠癌的临证思维方法及用药规律,为中医药诊治大肠癌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徐振晔教授门诊治疗的经病理或影像学诊断、至少有2次以上复诊且持续服药2个月及以上有临床症状减轻的大肠癌患者病案。在纳入病例前,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辨证分型、涉及脏腑、病理因素、临床用药等进行数据预处理及统一、标准化和规范化。在EXCEL中输入所有处理好的病案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25(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25)作临床数据有关的频次及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IBM数据挖掘平台 SPSS Modeler 18对临床症状及处方作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87例患者,279张中药处方。从主要症状频次分析,就诊大肠癌患者中出现纳呆、乏力、大便溏、消瘦、夜寐不安、腹胀、腰酸以及口干占到前八位。出现频次较高的辨证分型为脾虚精亏。病理因素中湿和瘀最多,占50.179%和39.068%。相关脏腑中脾胃、肾、肠、肝最多,占96.774%和41.219%、24.373%、17.921%。纳入分析的279张处方中按照频次排序为黄芪、白术、鸡内金、白茯苓、白花蛇舌草、菝葜、预知子、黄精、野葡萄藤及绞股蓝。四味药排名前五的高置信度组合有黄精、菝葜、鸡内金、黄芪,黄精、白花蛇舌草、鸡内金、黄芪,黄精、鸡内金、白术、黄芪,黄精、鸡内金、白茯苓、黄芪,太子参、黄精、白茯苓以及白术。药物和症状经过聚类后分为六大类。结论 徐振晔教授在大肠癌诊治中提倡健脾养精,佐以健脾化湿、化痰散结、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法则综合运用的学术思想,为启发中医药对大肠癌的辨证论治拓展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