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完成的366例颅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有14例发生出血并发症,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36 ~76岁,平均(57±12)岁.以接受手术的前100例为界限分为前期手术组和后期手术组.分析导致出血的原因,探讨如何预防及处理出血并发症.结果 本组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3.8% (14/366),前期手术组发生率10.0% (10/100)、后期手术组发生率1.5% (4/266).其中6例出血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相关,1例是微导丝置于远端分支动脉时刺破动脉、1例球囊扩张时导致血管破裂、1例将球囊于支架内再次扩张后发生出血、3例微导丝头端突然前蹿刺破了分支动脉;8例与过度灌注相关,其中3例为适应证掌握不严格所致;死亡6例,重残3例,轻瘫痪2例,3例无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术者可以在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脑和脊髓病变手术中的激光综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激光显微技术与其他先进设备有机结合治疗脑和脊髓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1989年至1999年期间应用CO2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光动力治疗仪等结合手术显微镜、脑室镜、立体定向仪、神经内窥镜、超声吸引器等,根据不同病例采用激光显微技术、激光立体定向技术、激光内窥镜技术、激光超声吸引技术、激光间质热疗法、激光光动力疗法等各种方式治疗颅脑、脊髓病变129例,分组统计各组术后效果、全切率、输血情况及随访生存率。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术后取得较好的疗效,优于常规手术。良性病变全切率得以提高,恶性病变生存期延长。结论 激光技术与其他设备有机结合可做到微侵袭,手术切割、汽化病变精确而彻底,损伤小,出血少,无菌性能好;拓宽了激光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3.
PDT是一种能诱导细胞坏死和凋亡的细胞毒性治疗方法 ,光动力反应过程与许多信号途径有关 ,而光敏剂亚细胞定位是影响光动力杀伤效应的重要因素。光敏剂亚细胞定位后 ,在激发光作用下 ,通过各种信号途径诱导细胞坏死和凋亡。介导光动力引起各种细胞反应信号途径包括蛋白激活、去磷酸化、第二信使 (钙离子、cAMP)的变化 ,另外PDT引起粘连分子、Ⅰ~Ⅱ类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和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目前 ,PDT引发的信号途径还未完全阐明 ,定位于线粒体的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线粒体损伤—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白细胞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用于治疗大型椎基底动脉瘤(LVBA)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PED治疗的30例单发未破裂LVBA患者,动脉瘤最大径(16.1±6.9)mm,21例位于椎动脉V4段、9例位于基底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O''Kelly Marotta(OKM)分级,评估PED用于治疗LVBA的价值。结果 对30例均成功完成治疗。共植入34枚PED,27例植入1枚、2例2枚、1例植入3枚,均未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3/30,10.00%),均为缺血性事件。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6例,1分2例,2分1例,4分1例。随访2~33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末次随访时mRS评分0分26例,1分1例,6分3例;其中24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O''Kelly Marotta(OKM)分级分别为B级1例、C级6例及D级17例。3例死亡,死因分别为急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呼吸衰竭。结论 PED用于治疗LVBA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11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62例,对其中24例实施球囊扩张支架治疗,38例实施自膨式支架治疗。按Mori分型观察两组患者残留狭窄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①对62例患者全部成功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其中球囊扩张组术后的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83±8)%降至术后即刻的(10±5)%,自膨式支架组术后狭窄率从术前的(81±11)%降至术后即刻的(17±10)%。②球囊扩张组24例患者中,有7例(29.2%)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自膨支架组有4例(10.5%)患者出现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但若剔除手术操作因素,仅比较支架相关缺血并发症,显示自膨式支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38,5.3%)明显低于球囊扩张组(7/24,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从病变特点观察,显示MoriC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在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中,自膨式支架较球囊扩张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术后残余狭窄率,白膨式支架比球囊扩张支架高。  相似文献   
26.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由于其危重性和紧急性等特殊情况,既要求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传播,又要高效救治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本文就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针对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进行说明,以供广大同行分享讨论。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我国14个临床中心采用PED治疗的33例M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33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37个PED。33例完成临床随访,30例(36个动脉瘤)完成影像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0.6±6.3)个月;动脉瘤完全或近全闭塞30个(83.3%,30/36);相对于单纯PED治疗组(71.4%),PED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闭塞率更高(100%;P=0.031);预后不良(m RS评分>2分)3例(9.1%),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30例(9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33),术前规律服用双抗药物3 d以上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规律服用双抗药物的病人(P=0.033)。结论 MCA动脉瘤可以采用PED治疗,疗效较满意。对于直径大、形态不规则的MCA动脉瘤,可使用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以获得更高的闭塞率。术前、术后应规范应用双抗药物以减少缺血、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8.
经DSA分析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29.
患者 男,15岁,2006年3月20日于活动中突发剧烈头痛,头晕,短暂性意识障碍20min,醒后恶心呕吐,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保守治疗3d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既往健康,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于中脑右前方见高密度球形占位,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09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单中心完成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27例(责任血管狭窄率为50%~99%)的临床资料。以应用球囊扩张支架的前20例和自膨式支架的前20例为界,将病例分为非成熟期和成熟期。观察术中及术后7d所有不良事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127例中,10例(7.9%)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卒中3例(2.4%),缺血性卒中6例(4.7%,4例为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8%)。死亡3例(2.4%),重残2例。②非成熟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5%,7/40)高于成熟期患者(3.5%,3/87),P〈0.05。性别、年龄、狭窄程度、支架类型及病变位置对并发症无影响。剔除手术操作因素造成的4例(均在非成熟期),后循环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11.1%,5/45)高于前循环(1.2%,1/82),P〈0.05。③分层分析显示,应用球囊扩张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25.0%,4/16)高于前循环病变(1.7%,1/59),P〈0.05;应用自膨式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6.9%,2/29)低于球囊扩张支架(25%,4/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者接受严格训练的前提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相对安全的;处理后循环病变的相对风险较高,而使用自膨式支架可能会降低其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