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3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149篇
内科学   178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677篇
预防医学   187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33篇
  3篇
中国医学   216篇
肿瘤学   3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准医生"的重要教育基地,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 4号)中就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1].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不仅包括教授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观念.因此,医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仅靠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是不够的,医学院校亟需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协同培养高素质人才[2].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C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为恶性血液肿瘤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14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7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前后,抗感染治疗前后hs-CRP、PCT水平变化.结果 感染组患者hs-CRP、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化疗后粒缺期发热组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hs-CRP、P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粒缺期合并发热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高于T1,T3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水平低于T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hs-CRP、PCT水平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的hs-CRP、PCT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上升,经抗感染治疗后下降;采用hs-CRP、PCT联合检测对于化疗后粒缺期感染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3.
临床见习阶段医学生运用和实践医学知识机会较少,无法真正理解与体会理论知识在临床中运用的实际,提出并在呼吸内科教学中进行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CBL)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证明,CBL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应用理论知识以及用循证医学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正确临床思维的形成,加强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研究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43例43颗牙作为实验组,重度牙周炎患者41例41颗牙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根管内组织和龈下菌斑,构建含有8种待测细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消化性链球菌(Digestive streptococcus,D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anus endodontics,Pe)数量。结果实验组根管内组织与其龈下菌斑中Ds、Pe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其余6种病原菌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龈下菌斑中Ds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其余7种病原菌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根管内组织与其龈下菌斑中Ef、Pe、Pg、Td、Tf细菌数量密切相关,Ef(r=0.347,Ρ<0.05)、Pe(r=0.363,Ρ<0.05)、Pg(r=0.437,Ρ<0.01)、Td(r=0.471,Ρ<0.01)、Tf(r=0.679,Ρ<0.01)。结论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常见病原菌在根管内组织中数量低于龈下菌斑但根管内病原菌数量与龈下菌斑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期间在控制牙周组织感染的同时,还应重视牙髓组织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病变部位、治疗方法、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病理分级、神经及周围组织侵犯、手术切缘等临床资料,通过随访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入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总复发率为46.9%,远处转移率为30.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型、病理分级、周围组织侵犯、手术切缘是否干净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变部位、病理分型、周围组织侵犯是影响术后复发,手术切缘是影响术后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病理分型、手术切缘是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因此对有高危险复发或转移因素的患者尽量做到手术切缘干净并定期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抑郁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217例,分为冠心病合并抑郁组39例和冠心病组178例,选择同期抑郁症患者45例(抑郁症组)与健康体检者85名(对照组)。检测4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位点多态性,并分析4组间差异。结果 4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位点GT杂合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抑郁与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位点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8.
背景:虽然在国外已经研究过骨性Ⅱ类和正常(牙合)患者颈椎异常发病率,但在国内尚缺乏颈椎异常在不同错(牙合)畸形患者中发病情况的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观察颈椎异常患者影像学表现,统计颈椎异常在不同错(牙合)畸形中的发生率。方法: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93例,男41例(年龄18-40岁),女52例(年龄22-35岁),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5°。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5例,男14例(年龄17-38岁),女31例(年龄20-36岁),1°〈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4°。拍摄患者的自然头颅侧位片,分析和统计颈椎异常各亚类在两组中的发生情况。颈椎异常各亚类发生率与头颅侧位片各个测量值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颈椎异常的表现类型分为后弓发育缺陷和融合两大类,后弓发育缺陷分为椎弓裂、发育不足两个亚类,融合又可分为寰枕融合和椎体融合两个亚类。骨性Ⅱ类组中颈椎融合占49%,后弓发育缺陷占4%。骨性Ⅰ类组中,颈椎融合占15%,后弓发育缺陷占6%,颈椎融合在两组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颈椎融合的发生与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颏前点角(ANPg)有相关性,而后弓发育缺陷与各个测量值均无相关性。说明颈椎融合有可能与头颅面部矢状向发育方式有关而后弓发育缺陷不受头颅面发育影响。  相似文献   
89.
MicroRNA(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非编码RNA,具有调控功能,长度约有20~25个核苷酸,它通过与靶基因特异性的碱基配对引起靶基因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从而实现对靶基因的转录后表达的调控。文章综述了miRNA的发现、体内生成机制、作用机制及不同动物种类胚胎发育过程中miRNA的鉴定和研究.并并阐述了miRNA研究中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22例(23膝)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15例;年龄41~78岁,平均65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22°~50°,平均为34.6°。骨关节炎17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髌骨完全脱位3例3膝,内侧不稳定1例1膝,屈曲挛缩畸形3例4膝。21例22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1例1膝采用限制型假体。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及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术中行髌骨置换5例。以膝关节活动度、X线股胫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年。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3.7°±5.8°(0°~80°)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10.6°±7.5°(80°~130°),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19.6±4.7)分(6~3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7±3.6)分(84~96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末次随访时股胫角平均为8.6°±0.8°(0°~12°),较术前34.6°±2.4°(22°~50°)明显改善,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例2膝有膝关节内侧不稳症状,给予膝关节支具保护;1例1膝术前严重髌骨脱位患者术后存在半脱位,未予特殊处理;2例2膝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未予特殊处理。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松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对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可采用常规截骨、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及后稳定型假体植入,能较好地矫正外翻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