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1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电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为了进一步满足临床需要,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在心电学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研发出18导动态心电图系统,经过临床试验,18导动态心电图在疑似心肌缺血、损伤及梗死的监测中,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18导动态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操作规范、技术指标、临床应用等内容并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2.
女性,54岁。冠心病。附图为同步记录的V_1、Ⅱ、V_5导联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100次/min。第1~5个窦性P-R间期固定为0.14s,QRS时间0.12s,V_1呈rS型,V_5呈R型,为左束支阻滞(LBBB)。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宽0.12s,其前无P′波,有完全代偿间歇,属室性期前收缩(PVS)。其后除第1个心动周期变长以外,其余的一系列窦性P-P周  相似文献   
10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分类。方法对123例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老年患者的动态心电图(Holte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其中78例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老年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并以激动起源异常多见,而激动传导异常较少;心律失常最常见为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次数>10次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老年患者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以激动起源异常多见,其中室性早搏最常见,多次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加重心肌损伤可能是导致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4.
患者女性,30岁。因阵发性心悸10年,加重1周入院。自1987年6月2日月经前突然发作心悸,大约持续10min左右症状消失。以后每于月经前3~4d均反复出现上述症状,持续时间12 s至24 h不等,心悸发作时自扪脉搏160次/min,有时采取剧烈咳嗽方式可使心动过速终止。入院查体:BP:120/70mmHg,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VS)及短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P波最大时限(Pmax)与最小时限(Pmin)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08年1月至10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心内科住院患者9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非房颤58例,比较两组的Pmax,Pmin及临床特点。结果阵发性房颤组Pmax较非房颤组明显增大〔(114±15)vs(104±11),P0.01〕,两组Pmin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5±9)vs(58±11)ms,P=0.08〕,24 h平均心率增快〔(89±25)vs(74±15)次/min,P0.01〕;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显示,Pmax增大及快心室率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max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了解运动试验ST段压低不同幅度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取114例运动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ST段压低幅度分为0.5~0.9mm组、1.0~1.9mm组和≥2.0mm组,比较3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特点。结果:3组患者间的性别、年龄、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和室壁运动障碍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在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发生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血管狭窄90%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经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管狭窄90%以上是ST段压低幅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运动试验诱发的ST段压低幅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且血管狭窄90%以上是ST段压低幅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但ST段压低幅度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和发生部位。  相似文献   
107.
高耸T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念 T波与心室肌动作电位3相曲线相一致,代表快速心室复极末期的电位变化。正常T波形态平滑呈半圆形,两肢不对称,前半部平缓后半部陡峭。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08.
全球每年猝死者高达1000余万人,其中心性猝死者占85%,超过了任何意外死亡者。人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以后,纷纷作健康普查,一些医院迅速建立了查体中心。查体项目包括询问过去史、一般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X线、尿及血液检查等,特殊情况下加做CT、病理切片。在这些检查结果正常人群中,隐藏着很多隐性冠心病、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高危者。应该强调指出,上述检查项目因缺少心电图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的检查,属于不全面的体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WD)及24 h平均心室率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9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5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PWD、心室率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WD较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明显增大[(67.38±13.35)ms比(43.79±10.69)ms,P<0.01],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增快[(89.59±25.39)次/min比(73.65±14.62)次/min,P<0.05].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中,29例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服用9例(P<0.05);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WD增大(OR=0.874,P<0.01)及24h平均心室率增快(OR=0.953,P<0.05)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WD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0.
一、定义 逸搏问期>1.5s的房室交接区性搏动,称为过缓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slow iunctional escape).过缓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称为过缓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slow iunctional escape rhythm),或称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缓(iunctional bradycar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