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172篇
内科学   7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409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35篇
  1篇
中国医学   139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目的调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断裂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21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留置TIVAP并行输液港维护的3 517例患者建立队列, 分为断裂组与对照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VAP导管断裂相关因素调查表、TIVAP导管断裂临床特征调查表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TIVAP导管断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TIVAP导管断裂的发生率为0.6%(21/3 51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操作者置港经历、患者是否定期进行TIVAP维护、患者携港时间与是否存在TIVAP反复阻塞是TIVAP发生导管断裂的影响因素。结论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TIVAP导管断裂的危险因素, 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降低TIVAP导管断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2.
目的:提高绝经后妇女节育器取器成功率,减轻绝经后妇女取器时的痛苦,预防绝经后取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米非司酮25 mg,2次/d,连续口服3 d,第4天行取器术.结果:58例中只有1例失败,借助宫腔镜取出,其余57例均常规取出.结论:,口服米非司酮用于绝经后取器术,操作简单方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使用1次/d基础胰岛素或2次/d预混胰岛素联合或未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住院患者采用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二甲双胍方案(胰岛素类似物组)是否优效于中性精蛋白锌胰岛素+可溶性人胰岛素±二甲双胍方案(人胰岛素组)。方法两组住院治疗2周并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8个时点血糖平均值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7)。两组不良反应事件、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均较低,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和低血糖报告,胰岛素类似物组总体低血糖事件和日间低血糖发生率较人胰岛素组低(P=0.0056、0.0263)。结论胰岛素类似物和人胰岛素的基础-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均可改善T2DM住院患者血糖水平,但胰岛素类似物组总体低血糖和日间低血糖风险较人胰岛素组低。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初诊T2DM患者86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U)组和微量白蛋白尿(MAU)组。检测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结果初诊T2DM患者MAU发生率为32.56%,合并高血压者MAU发生率为40.00%。MAU组FBG、P2hBG和HbA1 c均高于NAU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组TG、TC均高于NAU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HDL-C、apoA1和apoB在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初诊T2DM患者MAU发生率主要与糖代谢指标和血压有关,早期诊断糖尿病并干预治疗对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价血清游离脂肪酸(FFA)酶学比色法(简称酶法)的精密度和正确度,并且研究血清FFA个体间和个体内生物学变异。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5-A2和EP15-A文件评价酶法测定血清FFA的精密度和正确度。生物学变异的研究对象为13名健康志愿者,在6周时间内每2周测定1次血清FFA浓度,利用SAS9.1软件中MIXED分析过程计算个体间生物学变异和个体内生物学变异。结果精密度实验样品的血清FFA浓度总均数为0.796 mmol/L,批内、批间、日间和室内不精密度分别为2.15%、3.44%、3.67%和5.46%。测定3个室间质评样品的百分比偏差分别为24.20%、-0.90%、-1.50%。血清FFA个体间和个体内生物学变异分别为8.43%、19.36%。结论酶法测定血清FFA的精密度和正确度能满足相关实验室质量控制要求。血清FFA的个体间和个体内生物学变异可为制定实验室质量规范和临床课题的科研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99m锝-二乙基三胺五乙酸(99mTc-DTPA)肾动态显像与胱抑素C(Cys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共125例,分为正常蛋白尿组(75例)、微量蛋白尿组(37例)和大量蛋白尿组(13例)。进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血清CysC、血肌酐(Scr)等,对根据CysC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CysCGFR)与根据Cockcrofi-Ganct公式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CG-GF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微量蛋白尿组中99mTc-DTPA-GFR显著低于正常蛋白尿组,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但Scr水平在微量蛋白尿组中与正常蛋白尿组无统计学差异。以99mTc-DTPA-GFR为判断标准,分别以90 ml/(min·1.73 m2)和75 ml/(min·1.73 m2)为分割点,结果 CysC-GFR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和89.3%,均高于CG-GFR。结论 CysC-GFR可以敏感、准确地反映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GFR功能,比99mTc-DTPA-GFR测定更为简便,较CG-GFR更为准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水蛭素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水蛭素组共3组,每组20只,用40%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水蛭素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CTGF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CTGF mRNA 2-ΔΔCt值(3.59±0.5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2±0.23)(P<0.05),表明模型组CTGF mRNA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水蛭素组CTGF mRNA 2-ΔΔCt值(1.83±0.34)显著降低(P<0.05),表明CTGF mRNA表达下调.结论水蛭素可能通过下调CTGF mRNA的表达,抑制肝脏细胞外基质异常增生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8.
中心组合-效应面法优化万寿菊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万寿菊中总黄酮回流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溶剂(倍)量为考察因素,采用中心组合-效应面法优选回流提取工艺条件,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2.5 h,液料比35:1.结论:中心组合-效应面法优选万寿菊的提取工艺方法简单,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59.
阿尔茨海默病(AD)已严重困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生活,但现阶段西医对于AD暂无特效治疗方案。大部分AD是由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进展而来的,在MCI阶段进行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大量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提高MCI患者的认知,延缓其病程进展,但目前关于针刺治疗MCI的中枢效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影像技术快速发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可动态且清晰地展示MCI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变化,因而rs-fMRI已被广泛应用于MCI诊断及针刺治疗机制研究。现对MCI的脑功能变化及针刺治疗MCI的脑功能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与脱钙骨(DBM)复合移植治疗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2例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骨肿瘤脱钙骨填充骨缺损,术后第7天行骨髓动员,每天皮下注射特尔立3.0μg/kg,连续3d,第4天静脉滴注10mg地塞米松后采集APBSC。在X线电视透视下将一枚骨穿针准确穿入骨缺损部位,然后抽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即可注入骨缺损部位。通过术后连续X线片,了解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12例病人术后得到随访,时间为4~16个月,在2~4个月以内均开始有不同程度的骨化,成骨效应满意。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脱钙骨(DBM)复合移植是一种治疗骨缺损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