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3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心房腔内心电图定位早产儿脐静脉导管(UVC)尖端位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由传统方式置入UVC的32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应用腔内心电技术定位方式置入UVC的30例早产儿作为ECG组,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比较两组的UVC一次置入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心脏、肝脏、腹腔脏器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ECG组一次置入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一次置入成功率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G组非计划外拔管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1.25%),差异明显(P<0.01)。同时,ECG组平均留置时间[(6.4±0.46)d]显著长于对照组[(3.3±1.78)d],差异显著(P<0.05);带管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腔内心电图引导UVC尖端定位技术是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术中脐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机械通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很多呼吸衰竭患儿得到成功救治。同时,强制通气、肺部正常呼吸生理及呼吸力学的改变会导致呼吸功能减退以及气道廓清能力下降。因此,如何根据儿童自身生理特点进行全面、精准的呼吸功能评估,进行适宜的呼吸功能康复,以尽快拔除气管插管,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是目前儿童重症机械通气有效撤机的研究重点。该文就有创机械通气患儿呼吸功能评估与治疗方法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ASD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117例新诊断的ASD患儿和109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血清25(OH)D检测,并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维生素D状况分为正常(30 ng/m L)、不足(10~30 ng/m L)和缺乏(10 ng/m L),比较两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 ASD患儿25(OH)D水平(19±9 n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36±13 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D患儿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为89.7%,明显高于对照组(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SD患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有可能是ASD发病的环境/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治疗肾病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母体的影响。方法选取孕龄26~34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23例,其中。肾病型患者81例,A组27例应用硫酸镁加低分子肝素钙,B组28例应用硫酸镁加丹参,C组26例应用硫酸镁加低分子肝素钙和丹参。比较三组平均动脉压、24h尿蛋白定量、血脂、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三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平均动脉压,24h尿蛋白,血脂TG、TC、LDL均下降,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HDL增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降低。结论抗凝治疗肾病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能够有效改善母体生理状况,降低并发症。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催产素滴鼻在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2年1月~2013年8月将足月正常分娩的母婴分离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而研究组产妇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催产素滴鼻,并与仅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产妇进行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及母婴分离结束后母乳喂养率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乳腺泌乳始动时间(16.85±5.23)h,对照组(33.60±5.13)h,研究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t=9.68,P<0.05)。研究组产妇在产后1、2、3天的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4.68、5.69、8.72,P<0.05)。研究组产妇在产后3天发生乳房肿胀者3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产妇在产后3天发生乳房肿胀16例,发生率为16.67%;研究组产妇在产后3天发生乳房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0.57,P<0.05)。两组产妇在出院后1周均获得随访,母婴分离结束后1周,研究组的母乳喂养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1.67%)(χ2=7.07,P<0.05)。结论:通过采用催产素滴鼻能促进母婴分离产妇的乳汁分泌。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因素,以期采取相应措施增加产妇乳汁分泌量,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100例母婴分离产妇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产妇各项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产妇年龄、是否为首次妊娠对产妇的泌乳量影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顺产、首次刺激乳头在娩出后2 h之内、24 h挤奶5~10次、泌乳持续时间在10~30 min、无焦虑抑郁表现的产妇泌乳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将影响产妇泌乳的单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产妇泌乳的因素由大到小分别为分娩方式、首次刺激乳头时间、24 h挤奶次数、泌乳持续时间、焦虑表现、抑郁表现。结论及早进行乳头刺激或挤奶,适当增加挤奶次数,以及减轻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产妇的乳汁分泌。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护理人员对产妇产后24 h阴道流血观察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将540例产妇按时间段分为两组各270例.对照组按常规对产妇进行产后24 h出血情况的观察;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进行观察与干预.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观察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凭经验估计,测量方法不熟练,未及时观察,产妇不配合;护士不重视对照组有13例,观察组无.结论 采用PDCA循环有利于提高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观察的准确性和护理人员对该项护理的重视度,有利于保障产妇安全. 相似文献
58.
早产是导致高危儿神经发育障碍尤其是发展为脑性瘫痪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可能存在的神经发育损伤对于早期干预、改善早产儿的神经发育结局尤为重要。全身运动(GMs)评估是目前临床用于高危儿神经发育结局尤其是运动发育结局预测的重要工具。运动识别技术运用计算机化的方法,能有效地对相关肢体运动进行持续追踪和客观定量评估;研究者正在广泛探索针对脑瘫高危儿自发性全身运动的不同记录和分析方法。该文对GMs评估方法进行总结,并对通过运动识别技术评估早产儿自发性全身运动的转化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9.
病案质量全程管理包括,重视病案质量教育,并且贯穿于病案质量管理过程;认真抓实终末病案质量检查。尤为重要;重点应抓未出院病案质量控制。在病案形成中预防缺陷,是病案质量全程管理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