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通过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对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的比较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方法 :实验分 2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 :5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 4 3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 0± 9岁 ;稳定性心绞痛组 :5 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男 3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6 2± 10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价斑块的偏心性、线状夹层、低回声血栓、无回声暗区及斑点状回声物质等形态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性及钙化无显著性差异 ,但低回声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组 15 %vs稳定性心绞痛组 0 % ) ,线状夹层 (37%vs 4 % ) ,无回声暗区 (31%vs 0 % ) ,斑点状回声物质(90 %vs 0 % )急性心肌梗死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低回声血栓 ,线状夹层 ,无回声暗区 ,斑点状回声物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斑块的形态特征 ,可以证实斑块破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2.
降脂治疗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了解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存在20%~50%狭窄(目测)的70名患者,利用Excel表格按1∶1比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35例)组和氟伐他汀(80mg/d,35例)组。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C-IVUS)和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脱机分析软件分别测量降脂治疗12个月前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管腔体积及成分的变化。结果 56例(80%)患者完成全部随访过程,阿托伐他汀组及氟伐他汀组各28例。经过12个月的降脂治疗,阿托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3.43±0.65)mmol/L降至(2.11±0.41)mmol/L(P0.001),下降(36.9±14.7)%;氟伐他汀组LDL-C由(3.36±0.69)mmol/L降至(2.75±0.85)mmol/L(P=0.002),下降(16.1±30.3)%,两组间LDL-C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阿托伐他汀组斑块体积由(351.0±152.2)mm3减至(314.4±112.9)mm3(P=0.001),下降(8.5±12.9)%;氟伐他汀组斑块体积由(294.6±87.6)mm3增至(308.4±91.5)mm3(P=0.001),增加(4.7±9.2)%,组间斑块体积变化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阿托伐他汀组斑块体积下降百分比与LDL-C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r=0.586,P=0.001)。坏死核心(NC)比例阿托伐他汀组由(13.8±3.9)%下降至(10.8±6.9)%(P=0.023),而氟伐他汀组由(12.7±3.4)%增至(15.0±7.8)%(P=0.111),组间NC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阿托伐他汀20mg降脂治疗可显著缩小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体积,并可减少斑块坏死核心比例,斑块体积下降百分比与LDL-C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而氟伐他汀80mg不能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43.
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经验并报道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2例急性和2例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术后1、6、12个月,以后每年随访胸部X线平片与螺旋CT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23例技术成功,1例因支架故障技术失败,技术成功率95·8%。临床随访:23例技术成功患者中22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例患者部分血栓形成,1例术后1周死于脑栓塞,1例术后3个月囊性动脉瘤形成需行外科血管置换术。临床成功率87·5%。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急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技术可行,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化学消融术(PTSMA)靶血管的选择及消融终点的确定。方法 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测压、确定靶血管后,采用球囊封堵并注射无水酒精,当左心室流出道压力(LVOTG)阶差降至正常时为消融终点。术后24小时及每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心电图检查,门诊记录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38例HOCM患静息状态下LVOTG阶差>30mmHg或激发试验时>50mmHg,7例肥厚部位同时累及左心室侧壁和右心室。靶血管选定第一间隔支(S1)35例、第二间隔支(S2)3例,平均注射酒精2.8(0.4-9)ml;消融后即刻压力阶差均<30mmHg,且出现心脏传导阻滞,判断为消融终点。术前平均收缩期二尖瓣前向移动(SAM)3.7级,室间隔厚度(IVST)23.5mm,LVOTG阶差62.4mmHg,左室射血分数(LVEF)57.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34.2mm;术后随访结束时上述值分别为1.2级,19.8mm,24.6mmHg,63%及42.1mm(P<0.05或P<0.01)。结论 S1是最主要的靶血管,出现固定性传导阻滞与LVOTG阶差正常是消融的终点;准确判断消融靶血管和终点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严重器质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A)升高的预测因素及与左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二尖瓣脱垂或连枷样引起的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694例,男361例,女333例,年龄17~57岁,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行组织多普勒(TDI)分析,根据三尖瓣反流速度测算PASP;合并EF%<55%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予以排除.根据PASA数值由低至高分成四组,作相关因素分析比较.结果 PASP平均为(40±15)mmHg,与年龄(r=0.36,P<0.01)、MR(r=0.30,P<0.01)、二尖瓣瓣环E/E(侧壁,r=0.40,P<0.01;室间隔,r=0.41,P<0.01)、左心房内径指数(r=0.50,P<0.01)、右心室内经指数(r=0.30,P<0.01)、左心室及右心室舒张功能参数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些变量随PASP的增加而增加;PASP与二尖瓣瓣环TDI收缩期速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的相关性则较差.多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年龄、MR、左心房大小,以及左心室充盈压指标E/E(侧壁、室间隔)是PASP升高的独立性预测因子.结论 二尖瓣脱垂或连枷样二尖瓣引起中-重度器质性二尖瓣反流且左心室收缩功能尚正常的患者,年龄、MR、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充盈压及左、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对PASP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6.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方法:AMI组患者45例和SAP组患者5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通过 IVUS评价斑块偏心指数、钙化、夹层/破裂、血栓、重构、斑块长度及面积等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指数及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MI组血栓(20%)、夹层/破裂(33.3%)、正性重构(81.3%)、低回声斑块(64.4%)明显高于 SAP组分别为0,4.0%,53.4%,28.0%,P<0.05 或0.01;AMI组斑块长度[(17.2±9.8)mm]、斑块面积[(12.4±5.9)mm2]较SAP组[分别为(10.3±6.2)mm,(9.1±4.3 )mm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0.01)。结论:血栓、夹层/破裂、正性重构、较长斑块长度、较大斑块负荷及低回声斑块为 AMI患者梗死相关斑块的特征,AMI发生与事件前斑块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照研究用NOGA~(TM)进行左心室心内膜心肌电机械标测(LVEM)和经胸超声心动图(UCG)对左心室(LV)功能的评估。方法:对15例患者在相同情况下分别行UCG和LVEM检查左心室功能,比较两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量(LVSV)、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以及LV各室壁的运动功能等。结果:UCG和LVEM检查的LVEF、LVSV、LVDd分别为(44.4±7.3)%、(51.3±13.4)ml、(59.1±5.3)mm和(46.1±6.5)%、(53.7±13.6)ml、(60.1±6.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CG和LVEM在检查LV功能上有良好的相关性,LVEM更敏感。  相似文献   
48.
背景:近年来有很多关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其中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最值得关注,至于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变化未见报道。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传统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成像,评价氟发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 方法:纳入22例临床初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至少有1支主要冠脉分支经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目测狭窄程度为20%~50%,将其选做目标血管。造影后对目标血管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灰阶及虚拟组织学图像。所有患者在检查结束后予以80 mg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比较80 mg氟伐他汀调脂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总胆固醇浓度变化,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成像分析斑块体积及成分变化。 结果与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病变患者通过 80 mg 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可以显著增加钙化成分比例,同时显著减少坏死核心成分比例以及纤维脂质成分比例,起到积极稳定斑块的作用。但是患者在治疗后斑块体积增加而管腔体积减小,并没有明显逆转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 检验作者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否确保最终对吻扩张的成功.方法 本研究属于连续、非随机和开放式研究,共入选了88例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 mm)的患者.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经典Crush技术治疗,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DK Crush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30 d内的诸项参数.结果 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比较,患者分支血管病变长度长(13.5±3.4 mm比7.8±3.1 mm,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需时短(44±12 min 比68±17 min,P<0.05)、最终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比70%,P<0.01)、使用球囊数鼍少(1.6±0.4个比2.7±0.7个,P<0.05)及造影剂使用量小(102±38 mL比176±46 mL,P<0.05).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患者的主干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57±18).比(47±15).],主干血管病变长度(24.3±8.6 mm比21.1±7.3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Crush组有两例(4.3%)最终对吻失败的患者出现亚急性血栓栓塞.DK Crush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血管直径显著大于经典Crush组(3.01±0.13 mm比2,74±0.12 mm,P<0.01),而残余狭窄却显著小于后者(7.3%±8.6%比17.4%±11.2%,P<0.05).经典Crush组有5例患者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残余狭窄>30%(对吻失败).结论 经典Crush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显著提高对吻扩张的成功率.进一步的随机研究可以明确后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