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山羊心房颤动进展过程中心房电图形态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利用山羊模型研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由阵发性向持续性转变过程中,心房/肺静脉外膜电图形态的演变。方法在山羊的左房(LA)游离壁外膜和左上肺静脉(LSPV)根部缝合电极片,利用自制的房颤刺激器于体外发放50Hz的刺激,刺激左房,刺激时程1s,每次间隔2s,诱发出自发维持时间超过24h的持续性房颤。将心房/肺静脉外膜电图形态分为单电位(SP)、双电位(DP)和碎裂电位(FP)。分析在基础状态下和房颤维持不同时间时各电位在所有激动中所占比例和动态变化。结果在窦性心律时LA和LSPV全为SP,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两部位的SP比例逐渐减少,DP和FP的比例逐渐增加。房颤刚开始和持续24h后SP的比例在LA分别为94.2%±5.0%和68.4%±6.0%(P<0.01),在LSPV则分别为74.2%±3.3%和40.1%±7.3%(P<0.01)。在房颤自发持续24h后,LA各种形态的电位交替出现,而LSPV可见连续的反复快速激动。结论心房和肺静脉外膜电图的碎裂程度增加,以及肺静脉出现连续的反复快速激动与房颤的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后组织学损伤和电学损伤范围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确定射频消融后心动过速复发的原因,本文对射频消融犬右心室肌造成的电学损伤与组织学损伤范围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方法:17只犬随机分成4组,实验组分别用20W10s、20W30s、20W60s的射频电流经心外膜消融犬右心室肌。实验前和实验后即刻、30、60min用单相动作电位电极导管在消融中心点及距中心点2、4、6、8即处死动物并取组织标本,测量组织学损伤范围:10、15和20mm处分别记录单相动作电位。术后立。结果;射频消融后,各时间点上动作电位幅度明显降低。消融中心部位电学损伤最严重,随远离中心点,损伤程度逐渐减轻。距中心点15mm左右,动作电位幅度基本恢复正常。消融后动作电位时间变化不明显。结论:本实验第一次提出了射频消融后电学损伤范围的概念,并发现电学损伤范围明显大于组织学损伤范围。临床上当消融治疗靶点定位不准确时,房室旁路则可能位于仅有电学损伤的部位。异常传导活动因电学损伤而暂时受抑制,造成成功的假象。这可能是射频消融成功后心动过速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房颤增加患者病死率,并与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认知障碍的发病相关,造成患者生存质量及寿命下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房颤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临床上普遍认为心脏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病机制的重要病理基础,其中心房纤维化是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表现,它不仅是房颤的结果,更是房颤发生、持续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选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患者25例,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剂量从6.25mg开始,无不良反应后,逐渐加量,最大剂量每天100~150 mg,疗程3个月,用药前后查12导联体表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结合临床症状等进行评定.结果①临床症状评定:胸闷心悸者25例,治疗后减轻者20例,有效率为80%;焦虑者20例,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有效率为100%;头晕者14例,治疗后减轻者12例,有效率为85.7%.②室性早搏评定:25例中达到室性早搏抑制率70%者有11例,有效率为44%;平均室性早搏抑制率为45.6%,6例成对室性早搏抑制率为80%,3例短阵室速消失,平均心率降低12.6/min.③生化指标: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④2例因血压低未加药量.结论美托洛尔治疗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尤其对运动后早搏增多者疗效较好,临床症状改善较显著,观察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无致心律失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起源于左室后间隔特发性室速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探讨其误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及两者的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 1999~ 2 0 0 2年住院的左室特发性室速 5例 ,平均年龄 2 7岁 ,男 4例 ,女 1例 ,心动过速均有突发突止 ,不伴血流动力学障碍 ,且对异搏定敏感的特点 ,均在外院误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传导 ,射频消融未成功。结果 :本组 5例电生理检查心室程控刺激诱发心动过速 ,伴有室房分离 ,ECG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 ,有时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电轴不偏或左偏 ,在左后间隔最提前的 P电位处消融后心动过速不能被诱发。结论 :起源于左后间隔的特发性室速临床表现与室上速相似 ,但 ECG V1 和 V6 导联的形态有助于和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传导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探讨RVOT室性早搏有效准确的心电图定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的RVOT室性早搏62例,依据成功消融靶点X线定位结果,分析其与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在RVOT早搏中,游离壁与间隔部起源相比Ⅱ,Ⅲ,AVF导联R波宽伴有切迹(P〈0.05)。Ⅰ导联呈QS或rsr’提示室早源自RVOT前部,呈R或rR则起源于后部,(P〈0.05)。Ⅱ,Ⅲ,AVF导联R波越高(P〈0.05),胸前导联R/S移行越早(P〈0.05)提示早搏距离肺动脉瓣越近。【结论】在RVOT起源的室早中Ⅱ,Ⅲ,AVF导联R波宽度判断早搏源于间隔或游离壁,Ⅰ导联QRS波形态判断早搏源于RVOT前部或后部,Ⅱ,Ⅲ,AVF导联R波高度结合胸前导联R/S移行判断早搏接近肺动脉瓣或三尖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后,快速心律失常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10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的25例持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6例,女9例,年龄(53.3±15.2)岁],在CARTO系统指导下成功射频消融心律失常并恢复窦律,比较患者术前1 d,术后7 d、3个月及6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血浆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术后未再出现房性心律失常,与术前LVEDD(51.7±4.5)mm,LVEF 39%±4.3%,NYHA(Ⅲ±Ⅰ)级,6-MWD(212±56)m,NT-Pro-BNP(3 622±1 860)ng/L相比,患者术后7 d、3个月及6个月LVEDD[(45.2±3.3)mm、(41.7±2.5)mm、(40.5±3.1)mm],NT-proBNP[(2 429±1 355)ng/L、(1 530±866)ng/L、(1 300±520)ng/L],NYHA[(Ⅱ±Ⅰ)级、(Ⅱ±Ⅰ)级、(Ⅱ±Ⅰ)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45.6%±3.5%、51.5%±2.7%、53.5%±3.1%)及6-MWD[(262±47)m、(305±37)m、(313±41)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及6个月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房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心室率可损害左心室收缩功能,射频消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后心功能可以快速逆转。  相似文献   
18.
美托洛尔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选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患25例,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剂量从6.25mg开始,无不良反应后,逐渐加量,最大剂量每天100-150mg,疗程3个月,用药前后查12导联体表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结果:①临床症状评定:胸闷心悸25例,治疗后减轻20例,有效率为80%;焦虑20例,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有效率为100%;头晕14例,治疗后减轻12例,有效率为85.7%。②室性早搏评定:25例中达到室性早搏抑制率70%有11例,有效率为44%;平均室性早搏抑制率为45.6%,6例成对室性早搏抑制率为80%,3例短阵室速消失,平均心率降低12.6/min。③生化指标: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④2例因血压低未加药量。结论:美托洛尔治疗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尤其对运动后早搏增多疗效较好,临床太改善较显,观察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无致心律失常现象。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不同人格类型对心脏电生理参数及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以Eysenck人格问卷(EPQ)对97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人格测试,区分为内向稳定、内向不稳定、外向稳定和外向不稳定4种人格类型。采用同步12导联ECG、24小时Holter以及心脏内程序刺激测量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不同部位心肌有效不应期(ERP)、AH和HV间期等心脏电生理指标并评价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稳定型人格者相比,不稳定型人格者心脏电生理参数改变为:①ERP及AH间期缩短,ERP-RA:(192.1±27.5)msvs(211.3±28.0)ms,ERP-RV:(196.4±30.9)msvs(220.9±37.8)ms,ERP-CS34:(193.7±27.0)msvs(217.3±30.2)ms;AH:(96.4±15.6)msvs(111.6±15.5)ms,均P<0.01;②QTd增加,(63.2±6.1)msvs(57.9±6.7)ms,P<0.01;③HRV时域分析指标中SDNN、HRV三角指数和RMSSD均明显下降,(115.3±17.8)msvs(137.9±21.6)ms、(42.1±5.5)msvs(48.9±6.2)ms、(24.4±3.6)msvs(30.9±4.9)ms,均P<0.01;SDANN显著增高,(125.4±18.9)msvs(102.3±15.1)ms,P<0.01;④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明显增多,(5.9±1.4)个/hvs(4.5±1.1)个/h、(3.9±0.9)个/hvs(3.1±0.7)个/h、(2.3±0.7)个/hvs(1.7±0.5)个/h,均P<0.01。结论人格类型的不同可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导致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心律失常易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