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6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9篇 |
口腔科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211篇 |
内科学 | 70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6篇 |
外科学 | 41篇 |
综合类 | 337篇 |
预防医学 | 101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129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12篇 |
肿瘤学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73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口腔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80例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情绪、股静脉流速。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股静脉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减少口腔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改善不良情绪,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分析我院常用抗痛风药的使用现状和趋势.方法HT6K分析我院2012~2014年常用抗痛风药的用药数量、用药金额、DDDs、DDC等,分析其临床使用情况.结果2012~2014年常用抗痛风药中DDC最高的为苯溴马隆,其DDC为4.32元,DDC最低的为秋水仙碱,2012及2013年度其DDC为0.89元,2014年3月更换厂家后该药DDC进一步降低为0.58元;2012~2014年抑制尿酸生成类药别嘌醇片+别嘌醇缓释片的金额构成比分别为59.07%、39.63%、71.63%,除2013年被苯溴马隆片(47.46%)赶超之外,其余年份此类药金额构成比均居于常用抗痛风药中的首位;别嘌醇片的DDDs构成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4年别嘌醇片所占的DD Ds构成比飞速增长越居当年首位高达74.45%.2012~2014年苯溴马隆的DDDs构成比排序分别为4、4、3,均居于常用抗通风药的末位.结论 我院临床常用抗痛风药的使用中,日均费用最高的为苯溴马隆,最低的为秋水仙碱.临床选用抑制尿酸生成类药物如别嘌醇的频率相对最高,对此类药的选择倾向性最大,选用促进尿酸排泄类药物苯溴马隆频率相对最小,而抗痛风急性期用药秋水仙碱的使用率虽较小却相对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54.
目的 通过研究榄香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探讨榄香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对临床应用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 通过检索收集榄香烯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56例,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与累及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索到25篇有效文献,共计56例患者.其中,男性多于女性(64.30%vs 35.70%).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30min内(56例,75%).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及循环系统损害为主.有1例因不良反应而死亡.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榄香烯注射液的适应证,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对用药过程严密观察,警惕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5.
目的建立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该药原液、2倍、4倍稀释液对鲎试验有抑制,该药液8-16倍稀释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结论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的热原检查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替代,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具有省时、便捷、灵敏度高、实用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治疗并分析相关围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医院收治检查后确诊的184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2例,试验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对策,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免疫功能情况及炎性指标水平。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总结相关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对策。结果 184例白内障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27例,发生率为14.67%。年龄、糖尿病史、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及手术切口位置是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P0.05),无菌操作是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保护因素(P0.05)。184例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25.00%(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IL-8、白细胞计数(WBC)分别为(9.05±5.56)d、(5.59±2.61)mg/L、(9.53±1.03)ng/L、(7.17±1.43)ng/L、(8.01±2.11)/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上述相关因素给予相应的围术期护理对策,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7.
58.
0 引言 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可抑制肝细胞增生 ,抑制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对肝细胞有丝分裂的促进作用 .肝炎患者肝组织中 TGFβ1和 HGF的 m RNA表达明显增加 ,它能表达乙型肝炎病毒 (HBV) X基因 (HBX)的转基因小鼠中HBX基因可激活 TGFβ1基因的转录 [1 ,2 ] .我们对急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进行 TGFβ1和 HBX蛋白测定 ,并研究它们的变化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急性乙型肝炎 (AHB)患者 19(男 13,女 6 )例 ,年龄 18~ 45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 2 (男 15 ,女 7)例 ,年龄 2 2~48岁 ;肝硬化 (L C) 2 … 相似文献
59.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 ,78岁 ,高级工程师。在住院期间突然出现头痛、呕吐、血压升高、数分钟内出现昏迷 ,瞳孔散大 ,右侧肢体瘫痪。次日发现两肺布满湿罗音 ,痰粘不易吸出 ,体温持续高热 ,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经降颅内压、止血、支持、给氧等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2 6 d后患者逐渐由昏迷转为神志模糊、嗜睡。 38d患者神志转清。 42 d发生二重感染 ,病人出现鹅口疮 ,尿培养出霉菌 ,经抗霉菌治疗和护理痊愈 ,再经针灸理疗、体疗等积极的康复治疗 ,5个月后痊愈出院。2 临床分析 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疾病 ,其特点是病情险恶 ,变化快并发… 相似文献
60.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式的切口在白内障囊外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并评价角膜切口的安全性。方法:将95例(108只眼)白内障患者,分别以角膜切口(A)、巩角膜切口(B)、巩膜隧道切口(C)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记录术后视力及并发症,测量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屈率,以B组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角膜散光术后1周、1个月A组高于B组(P<O.05),术后3个月A、B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术后各随访时间C组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C组较好,A组较差。A、B组术后并发症有所不同,A组后弹力层撕脱发生率高于B组(P<0.05);C组并发症较少。结论:角膜切口是可行的,但安全性及疗效不如后两种,对有条件者推荐采用巩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