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06~2009-03,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8例,其中新鲜骨折26例,陈旧性骨折2例。按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后壁骨折10例,后柱骨折2例,后壁伴后柱骨折4例,前壁骨折2例,前壁伴前柱骨折3例,后壁伴横形骨折4例,"T"型骨折3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结果:解剖复位22例,复位满意4例,复位不满意2例。全部病例获随访6~27月,平均10.2月,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2.8%(26/28)。结论:手术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骨折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直肠癌患者 D 型人格(type D personality)与预后及术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之间的关系。方法:D 型人格的分析使用14项 D 型人格量表(DS14)。生存质量(QOL)结果的评估应用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LQ - C30和 QLQ - CR38问卷对基线和诊断后6个月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实验入组511名受试者,反应率93%,其中有112名受试者具有 D 型人格(22%)。在基线及诊断后6个月两个时间点的横向比较中,D 型人格组在大部分功能量表及整体健康状态评分方面显著低于非 D 型人格组,并且拥有更严重的症状评分。在诊断后6个月时间点,D 型人格组受试者有更高比例的 QOL 恶化。结论:在直肠癌患者中,D 型人格与不佳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显著相关。D 型人格是临床实践当中预测直肠癌患者生存质量恶化的重要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隔离灌流的鼠肝硬变模型(IPCM)对硬变肝脏的循环顺应性进行观测。方法:CCl4诱导的肝硬变大鼠60只分成6组,分别按基础流量及15、25、35、45、55ml/min的不同灌流率行肝灌流,测量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肝硬变对照组1.6±0.3kPa(16.8±2.9cmH2O)的基础压力相比,35-55ml/min的高灌流率伴有门静脉压力从2.5±0.4-3.9±0.7kPa(26±4-40±7cmH2O)的迅速升高,灌流率的增大与门静脉压力的升高间有高度相关性(r=0.985;P<0.001),肝内阻力则变化不大(P>0.05)。IPCM的最大稳定灌流范围为15-35ml/min,较文献报告的IPRL范围明显缩小。各组肝内阻力变化不大(P>0.05),门静脉压力的上升主要源于向肝血流量的增加,提示肝内血管床顺应性下降。结论:(1)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时肝内循环顺应性下降而向肝血流量增加;(2)IPCM是研究肝脏病、生理变化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胶原酶及灌流时间对大鼠肝细胞分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细胞分离方法 ,提高肝细胞分离质量。方法 用两种质量分数均为0 .0 5 %胶原酶溶液 (Ⅰ和Ⅳ型 )经门静脉灌注肝脏 ,分离大鼠肝细胞。分别于 5、10、15min灌流肝脏 ,观察对肝细胞活率及产量的影响。将肝细胞溶液用质量分数为 0 .0 2 %胶原酶溶液孵育 10min ,观察孵育对肝细胞活率的影响。结果 Ⅳ型胶原酶消化效果明显优于Ⅰ、Ⅳ型和Ⅰ型 ,灌流 10min细胞存活率分别为 (89.5± 3 .5 ) %和 (5 8.0± 14.0 ) % ,而产量分别为 (2 .5± 0 .2 )× 10 11个 /L和 (0 .9± 0 .5 )× 10 11个 /L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细胞培养及细胞组织化学证实分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正常。低浓度的胶原酶孵育能明显提高肝细胞的活率。结论 Ⅳ型胶原酶可获得良好的肝细胞分离效果。胶原酶孵育能提高细胞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钢板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平行钢板和单钢板治疗的复杂肱骨髁间骨折7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功能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 138±31.3)、(89±20.3)min;(70±32.4)、(50±27.1)ml;(86.8±10.3)、(68.2±15.1)分;(124j±18.40)°、(92.9±31.57)°;78.9%、51.4%.结论 肱骨髁间骨折采用平行双钢板固定更牢靠,具有较早功能锻炼,远期肘关节功能良好的特点,尤其适合于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实验性肝硬变大鼠心、肝对 ̄(99m)Tc-MIBI( ̄(99m)Tc-甲氧基异腈)的显像考察了其诊断门静脉高压症的价值。经直肠或结肠中静脉注入 ̄(99m)Tc-MIBI后定时行心、肝区γ-摄像,由此求得心/肝比(N/L)和分流指数(SI)。结果显示,肝硬变鼠的H/L。明显高于正常鼠;直肠给药时H/L与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的相关性较结肠中静脉给药时为好,说明经直肠给药是可靠的。经直肠给药的肝硬变鼠的H/L与FPP呈正相关(γ=0.83,P<0.01),由回归方程FPP(kPa)=0.24+4.06(H/L)推算的肝硬变大鼠的门静脉压力与实测的FPP有良好的相关性(γ=0.85,p<0.01),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肝硬变时门静脉压力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血管化问题使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受到了制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促进骨细胞形成的同时也可促进骨组织中血管的形成。目的:观察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黏附的影响,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1)利用3D快速成形机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支架(记为PCL/β-TCP支架),将支架浸渍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溶液中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记为PCL/β-TCP/PDGF BB支架)。(2)体外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支架上,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情况,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血管基因表达。(3)体内实验:取21只成年大鼠,建立双侧胫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PCL/β-TCP/PDGF BB支架,对照组植入PCL/β-TCP支架,空白组不植入支架,每组7只。术后12周,进行Micro-CT扫描、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成骨与成血管基因检测。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与PCL/β-...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胶原与丝素蛋白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支架,在皮肤、神经、血管、骨、软骨等组织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富血小板血浆是血液经过2次离心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含有多种组织修复需要的生长因子,可促进组织再生与创面愈合。目的:观察丝素胶原蛋白支架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在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制备丝素胶原蛋白支架、SD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取8周龄SD大鼠48只,每只背部制作2个直径2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4组处理:空白组缺损处注射生理盐水,单纯支架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胶原蛋白复合支架,富血小板血浆组创缘注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胶原蛋白复合支架+创缘注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每组12只。造模后检测创面愈合率、创面炎症因子水平、创面组织学观察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联合组造模后第7,14天的创面愈合率大于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P <0.05)。(2)联合组造模后第7,14天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P <0.05)。(3)造模后第14天的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处仅见少量的新...  相似文献   
19.
刘继超  卫永鲲 《吉林医学》2012,33(17):3706-3707
目的:探讨单侧臀肌挛缩症并下肢假性不等长行松解术的疗效。方法:对42例单侧臀肌挛缩症并下肢假性不等长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3~3年,平均随访1.56年;优34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95.24%。结论:以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挛缩松解术,治疗单侧臀肌挛缩症致骨盆倾斜并下肢假性不等长,术后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及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微囊内残余海藻酸钠对微囊化大鼠肝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简单方便[1-6],其中确保肝细胞的功能是关键[7-12].采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技术包被肝细胞既能阻隔免疫反应,囊内细胞呈球状生长符合肝细胞的生长状态[13,14],是人工肝有应用前景的细胞之一.但微囊内残余海藻酸钠在成囊后不能很快排出,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故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