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4篇
中国医学   17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药子醇提物不同处理方式对肝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极性黄药子醇提物组分导致肝毒性的强弱.方法:将黄药子7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SD雄性大鼠进行体内筛选,观察不同部位肝毒性的大小,以血清酶学进行考查.结果:氯仿部位肝毒性作用最强,乙酸乙酯部位次之.结论:黄药子中弱极性化合物组分具有显著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2.
牛蒡根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牛蒡根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牛蒡根水煎浓缩灌胃给药 30 d后 ,观察大鼠肝组织、脑组织、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丙二醛 (MDA)、脂褐质含量。结果 :牛蒡根组肝组织、血清中 SOD活力明显提高 (P<0 .0 5 ,P<0 .0 5 ) ;脑组织、血清中 MDA含量明显降低 (P<0 .0 1)。结论 :牛蒡根抗衰老作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提高 SOD活性 ,降低 MDA、脂褐质含量。  相似文献   
3.
中药毒性研究及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毒性的研究倍受世人瞩目,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阶段中药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生化指标检测,而缺乏深入的机理研究。中药毒性研究应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结合现代血清药理学和毒代动力学方法进行。建议全国统一协作攻关项目,系统地对常用中药进行安全性评价,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权威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和指标,以适应国际化要求。  相似文献   
4.
同物异位常用药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同物异位是指同科同属同一药物,由于用药部位的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的药物功能和主治,故在临床上做为不同的药物加以运用。天然药物离不开自然条件,即使同一药物,由于生长部位的不同,及生长时间的差异,其所受自然禀气故而不同,因此其物质性质亦不尽相同,这就...  相似文献   
5.
当归对黄药子的减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当归与黄药子合用时 ,当归对黄药子的减毒作用及不同比例当归对黄药子毒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减毒机制。方法 :对比黄药子组、黄药子当归 1∶1、 1∶2、 2∶1组小鼠在给药 2 1天后肝脏生化指标、病理及肝微粒体中SOD、GST活性。结果 :当归各比例组对黄药子引起的GTP、GOT、ALP、TBil升高及病理变化的改变有明显抑制作用 ;黄药子当归 1∶2组作用最好。肝微粒体中SOD、GST活性增强。结论 :当归各比例组对黄药子毒性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黄药子当归 1∶2组作用最好。其减毒机制与对抗肝微粒体生物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牛膝引经药性理论同源于归经,为历代医家遣方用药的经验总结,对中药临床的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诸多学者对牛膝引经药性理论深入探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文章以溯源、求新的方式梳理牛膝“引药下行”的理论基础、影响牛膝引经作用的因素及现代临床应用。通过对近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并加以解析,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思考与研究展望,以期为牛膝的临床规范化用药及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淫羊藿及其拆分组配伍麻黄对冰水浴联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所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究淫羊藿配伍麻黄的利水作用及淫羊藿发挥利水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先将SD雄性大鼠置于代谢笼内适应性喂养3 d。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于实验第1~3天冰水浴至大鼠四肢僵硬先造成大鼠风寒感冒模型;再于实验第4天和第11天早上9∶00按150 mg·kg^-1给大鼠腹腔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空白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取造模成功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麻黄+生淫羊藿组,麻黄+多糖组,麻黄+非黄酮组,麻黄+大极性黄酮组,麻黄+小极性黄酮组。各组大鼠从实验第15天开始按照10 mL·kg^-1灌胃给予相应试剂,空白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灌胃20 d。收集实验大鼠第34天24 h尿液,大鼠处死后,测定尿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指标含量。取肾脏组织用于做病理切片并于HE染色。结果麻黄+生淫羊藿组尿蛋白含量由显著性下降(P<0.05),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部分肾小球周围有少量的炎性细胞,炎性细胞浸润有所减轻。麻黄+非黄酮组血清肌酐、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显著性下降(P<0.05),尿蛋白、血清尿素氮水平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肾小球肿胀有所减轻,有囊腔变小。麻黄+大极性黄酮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肾小球依旧有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减少。麻黄+小极性黄酮组血清尿素氮、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及显著性下降(P<0.01);肾小球肿胀有减轻,肾小球附近的炎性细胞浸润有减少。麻黄+多糖组肾小球依旧充血肿胀,依旧有炎性细胞浸润,有肾小管扩张。结论淫羊藿及其拆分组配伍麻黄对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模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为:麻黄+非黄酮组>麻黄+生淫羊藿组>麻黄+小极性黄酮组>麻黄+非极性黄酮组>麻黄+多糖组,淫羊藿主要利水作用物质基础为非黄酮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新鲜股骨颈骨折36例。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8个月。髋关节功能按Merle D′Aubignc评分标准评分,优20例,良11例,中4例,差1例,总优良率达86.1%。结论:对于新鲜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早期采取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81岁.因B超检查发现右肾占位5d入院.无腰腹部疼痛及肉眼血尿,无发热.体检:一般状态可.彩超提示右肾占位性病变,左肾囊肿;CT平扫 增强提示右肾占位、右肾癌可能性大,左肾囊肿;IUP示右肾上盏消失、上部肾盂内可见充盈缺损.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阴性.血、尿常规及各项生化学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诊断为"右肾癌"于2002年5月22日在全麻下行经腰根治性右肾切除术.右中取出右肾纵行剖开后可见两个肿物.一个位于上极肾实质,直径约3.0 cm,切面黄黑相间;另一个位于上部肾盂内,直径约2.0 cm,呈菜花样.根据大体标本所见补充诊断为右肾癌并发右肾盂癌,另取Gibson切口行右侧输尿管部分膀胱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工~Ⅱ级.术后1年复查未见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0.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和组织发生变性和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阿尔兹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癫痫等神经系统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均为认知功能下降。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神经退行性疾病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且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神经毒素蛋白、神经递质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市面上的西药虽能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但不良反应大,不利于患者长期服用。中药当归最早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活血补血、免疫调节、调经止痛等功效,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文总结了近10年当归及其复方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当归在今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