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观察出生后入骨髓基质细胞(hB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增殖与分化的特点,探讨其向成软骨方向分化及机制。研究诱导细胞体外与PDLLA/壳聚糖多孔材料复合。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hBMSCs体外培养。应用传五代细胞,经化学限定培养基诱导细胞,设实验对照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及形态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诱导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多糖,RT-PCR检测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将诱导的细胞分别与多孔羟基磷灰石、PDLLA/壳聚糖多孔材料复合,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在细胞载体表面的生长情况。结果:传五代hBMSCs经化学限定培养基诱导后转化成圆形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发现hBMSCs在PDLLA/壳聚糖多孔材料表面增殖良好并分泌大量细胞基质。结论:体外培养hBMSCs经化学限定培养基诱导后可向成软骨方向分化,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PDLLA/壳聚糖多孔复合材料是组织工程良好的细胞载体,有利于细胞的黏附与增殖。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基因的扩增和(或)过度表达可见于多种肿瘤,如淋巴瘤,乳腺癌和睾丸精子细胞肿瘤,MDM2在肺癌中的表达是一个常见现象。因此,MDM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易感性及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是值得肿瘤学家们探讨的问题,笔者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80例NSCLC及82例正常人MDM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旨在探讨MDM2基因多态性与NSCLC易感性及辐射敏感性是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本科制定AF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类型,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取后正中切口,以伤椎为中心,显露两侧椎板及椎间小关节,椎弓根钉固定伤椎上、下相邻椎体撑开复位;后严格规定卧床时间和内植物取出时间。结果68例患者中,随访10—26mo,平均16mo,均见骨折复位后,高度无丢失,内固定器取出后,均恢复了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根据受伤的暴力及方向,可出现不同的骨折类型,只要严格掌握AF治疗脊柱骨折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降低内植物的失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P.a)PAO1野生型及其与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相关的LasⅠ Rh1Ⅰ基因缺陷型菌株人工生物被膜致病性的差异,了解QS系统的LasⅠ Rh1Ⅰ基因在P.a生物被膜感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P.a菌株海藻酸盐微菌粒悬液经大鼠支气管,建立人工生物被膜肺部感染动物模型。于感染2周后评估各组大鼠的肺部病理学、细菌学及细胞因子(IL-10)的变化。结果:感染2周后,PAO1野生型组的病理学改变和细菌学指标均显著重于LasⅠ Rh1Ⅰ基因缺陷组(P〈0.001);PAO1野生型组肺部IL-10水平明显高于PAO1 LasⅠ Rh1Ⅰ基因缺陷型组(P〈0.005)。结论:PAO1野生型组引起的肺部感染明显较PAO1 LasⅠ Rh1Ⅰ基因缺陷组的严重,QS系统的LasⅠ Rh1Ⅰ基因在P.a肺部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该科于1999年8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45例进行随访。16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25例行前路多节段分段减压,4例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再予前路减压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分别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X线评价前路减压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颈椎曲度改变情况。结果术前症状皆有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5.3%,颈前路减压患者术后即刻显示颈椎曲度(Cobb角)明显改善(P<0.01)。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受压方向,受压程度决定手术方式,以达到彻底减压,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腰椎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征症状体征相似于单纯腰椎滑脱,从长期疗效评价椎间盘切除减压的可行性和必行性。方法对1996年3月至2003年1月的5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对照。其中男16例,女42例,年龄14~84岁,平均49.4岁,有外伤史者14例,椎弓根骨折或者峡部不连者30例,假性滑脱28例,设置保守治疗对照组8例,手术治疗50例,全部行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做腰椎间盘切除减压的设定为第2组,未做切除减压的设定为第3组。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5年,第1组8例症状基本无改善或易复发,第2组26例住院期间症状缓解率并不优于第3组,中长期疗效小于第3组,且断钉、断杆率大于第3组。结论后路椎板切开,椎间盘切除减压是解决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但腰椎滑脱的主要矛盾是脊柱不稳,内固定是脊柱稳定的短期办法,而植骨后的融合是脊柱稳定的长期办法,双侧椎板植骨的长期疗效巩固,并发症少,因此,腰椎管探查,椎间盘摘除术在脊柱滑脱者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7.
对82例腰腿痛患者采用针灸配合中频电疗法进行治疗,进行系统的护理和功能锻炼。结果治愈75例,好转7例,治愈率91.4%。提示针灸配合中频电疗法治疗腰腿痛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1998年6月~2006年10月收治的60岁以上且获得1.5~5年随访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5例,38例并存一种内科痰病,42例并存2种以上的内科疾病.术前控制并存的内科疾病.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单纯椎管减压37例(一组),椎管减压并小关节,横突间和(或)椎间植骨融合48例,并均采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二组).对于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8例,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后好转,单纯减压组优良率78.4%;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优良率84.4%;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51%和20.83%.结论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对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8年收集的247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品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最多;以注射剂静脉滴注最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一器官以全身性损害最多见。结论密切关注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以抗微生物药品为监测重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分析评价和处理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