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72.
目的 观察极化液(GIK)对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测定极化液组和对照组的急性脑缺血大鼠的缺血组织中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 GIK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缺血及再灌注时G1u、Asp、NO的异常增高,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GIK能减轻G1u、Asp、NO的神经毒性,起到了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对泌尿系统微生物进行鉴定,分析鉴定结果。方法泌尿系统感染患者78例,进行细菌培养和微生物检验,分析病原菌结果。结果 110株培养菌株中,56株(50.9%)革兰阴性菌,代表菌株为大肠埃希菌;25株(22.7%)革兰阳性菌,代表菌株粪肠球菌、鸟肠球菌;15株(13.6%)假丝酵母菌,代表菌株白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对于阿莫西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有高度敏感性,鸟肠球菌对于舒巴坦、头孢他啶高度敏感,白假丝酵母菌对咪康唑、克霉唑、多霉菌素具有高度敏感性。药敏试验结果 :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结果最为显著。结论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为泌尿系统微生物检验的主要病原菌,根据微生物检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可以减少菌株耐药性发生,提高药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超微结构,以了解肝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给予雌性Wistar大鼠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腹腔注射,计算其死亡率及生存时间,动态观察给药后4、8、12小时肝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以TUNEL法检测和电镜观察原位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80%大鼠死于急性肝衰竭,平均生存时间为15.6±1.8小时。给药后4小时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胞浆包含体形成,部分细胞核呈早期凋亡表现,细胞内凋亡小体形成;8小时时,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并呈不同阶段表现,凋亡肝细胞内线粒体病变程度不一;TUNEL检测给药后8小时肝细胞,凋亡指数达高峰,与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肝细胞凋亡为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主要病理形态学表现,这可能为该类型肝衰竭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基础。  相似文献   
76.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分别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及黄病毒科,均能引起慢性肝脏疾病,全球约有5.5—6亿人口因感染HBV或HCV而危及生命。尽管两种病毒分子组成、复制过程及结构蛋白功能不尽相同,HBV及HCV仍具有许多共同特点。两者均有明确的嗜肝性、能在淋巴系统内感染并复制;  相似文献   
77.
全球有3.5~4亿慢性HBV感染者,超过70%的患者居于亚洲,美国和英国仅有125万和18万的患者,美国和英国的白种人乙肝患者多为青春期和成人感染,而亚洲的慢性乙肝患者多是出生时的母婴传播或2岁以内与感染的亲属密切接触所致。不同时期感染的乙肝人群疾病自然史其特点具有显著性差异:青春期感染或成人感染很快进入病毒清除阶段,在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后,进入疾病静止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78.
那是一个黑夜,我坐在窗前写稿,窗外细雨朦胧,一丝丝挂在窗玻璃上,清晰而细腻。在这静静的夜晚,我端坐在书桌前,情感随着笔尖在纸上流淌…… 这时,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高,一副失魂  相似文献   
79.
4.遗传性肝病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中枢器官。近年,对诸多肝脏疾病的遗传学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遗传性血色病是白种人最常见的遗传代谢性肝病,Antonello Pietrangelo等人的研究表明至少5个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血色病的发生:HFE、转铁蛋白受体2(TfR2)、Hemojuvelin(HJV)、Hepcidin和Ferroportin基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