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评价骨癌痛大鼠脊髓NF-κB、IL-6和TNF-α表达的变化.方法 雌性健康SD大鼠72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3组(n=24):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骨癌痛组(BP组).BP组于大鼠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5μl Walker 256(1×105)乳腺癌细胞制备骨癌痛模型,S组左胫骨上端注射Hank液5μl.分别于肿瘤细胞接种前、接种后2、4、6、9、12、14、16、18和21 d时测定机械阈值.分别于肿瘤细胞接种后6、12和18 d时,处死3只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RT-PCR法测定NF-κB p65 mRNA、IL-6 m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另处死3只大鼠,取L4-6脊髓组织,计数NF-κBp65阳性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NF-κB p65表达.结果 与C组和S组比较,BP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NF-κB p65及其mRNA、IL-6 mRNA和TNF-αmRNA的表达上调,NF-κB p65阳性细胞计数增加(P<0.05或0.01);C组和S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胫骨骨髓腔内注射肿瘤细胞通过激活脊髓NF-κB,导致炎性细胞因子IL-6和TNF-α大量释放,从而诱发骨癌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薄荷醇穴位敷贴防治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术期口渴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在全麻下行手术根治术的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消化道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n=60)和实验组(S组,n=60),患者在术晨6 h将薄荷醇贴(S组)或者空白胶布(C组)贴于指定穴位处(照海、水泉和廉泉)。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T1)、出麻醉恢复室(PACU)(T2)、术后6 h (T3)、术后12 h (T4)和术后24 h (T5)的口渴评分,并计算口渴发生率,同时测量拔除气管导管时从患者咽喉部吸引出的痰液量以及痰液的pH值。结果从T1开始至T5时,C组患者的口渴评分明显高于S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T2开始至T5,C组患者的口渴评分明显高于T1时,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T3开始至T5时,S组患者口渴评分明显高于T1时,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T1开始至T5时,C组患者的口渴发生率明显高于S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胫骨癌痛大鼠脊髓Toll样受体4(TLR4)及其下游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TLB4信号转导通路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72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3组(n=24):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胫骨癌痛组(BP组).BP组于大鼠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5μl Walker 256(1×10~5)乳腺癌细胞制备胫骨癌痛模型,S组仅左侧胫骨上端注入Hank液5μl.于接种前(基础状态)、接种后2、4、6、9、12、14、16、18和21 d时行痛行为学评分,测定机械痛阈.于接种后6、12、18 d时行胫骨X线摄片,观察胫骨破坏情况,并于各时点取3只大鼠,处死后取L_(4~6)脊髓,测定TLR4、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各时点另取3只大鼠,处死后取L_(4~6)脊髓,计数TLR4阳性细胞;测定TLR4蛋白表达.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BP组接种后6~21 d时痛行为学评分逐渐升高,机械痛阈逐渐降低(P<0.05),C组和S组各时点痛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和S组比较,BP组痛行为学评分升高,机械痛阈降低,TLR4 mRNA和蛋白、TNF-α mRNA和IL-1β mRNA表达上调,TLR4 阳性细胞计数增多(P<0.05或0.01).BP组接种后6 d即可见左侧胫骨上端骨小梁轻微缺损,12 d时多处骨小梁缺损,骨皮质破坏,18 d时胫骨上端双侧骨皮质明显破坏,大片骨质缺损.结论 大鼠胫骨骨髓腔内肿瘤细胞通过激活脊髓TLR4,导致其下游细胞因子大量释放,而诱发骨癌痛.TLR4可能是胫骨癌痛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型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手术后不同程度疼痛的靶向镇痛作用。方法选择乳腺纤维腺瘤行腺瘤切除术(Ⅰ组,异丙酚、氯胺酮静脉全麻)、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Ⅱ组,罗派卡因硬膜外麻醉)、下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Ⅲ组,罗派卡因硬膜外麻醉)各50例,ASA分级Ⅰ-Ⅱ级。Ⅰ、Ⅱ、Ⅲ组又分别设对照组(Ⅰa、Ⅱa、Ⅲa)和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组(Ⅰb、Ⅱb、Ⅲb)各25例。结果Ⅰa、Ⅱa和Ⅲa组的VAS评分分别为(4.1&#177;1.5)分和(7.5&#177;3.1)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b、Ⅱb组总体满意度优于Ⅰa、Ⅱ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手术后轻、中度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肩胛背神经(DSN)阻滞治疗肩胛间区疼痛的效果。方法 针对213例接受DSN阻滞治疗单侧肩胛间区疼痛患者行肌间沟、C5横突后结节(RTFCV)和肩胛骨内侧缘(MES)入路超声扫查,统计DSN识别率;而后将患者随机纳入3组(每组71例),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A组)、RTFCV(B组)及MES(C组)入路DSN阻滞(注射1%利多卡因2ml),对比3组超声扫查耗时、神经阻滞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肌间沟、RTFCV及MSE入路超声扫查对A、B、C组DSN的识别率分别为91.08%(194/213)、46.01%(98/213)、26.29%(56/213),3组总体差异及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超声扫查平均耗时低于C组,B组神经阻滞有效率高于A组和C组(P均<0.05)。A组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B、C组,A、B组超范围阻滞发生率高于C组(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RTFCV入路行DSN阻滞治疗肩胛间区疼痛较经肌间沟及肩胛骨内侧缘入路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现在对脑缺氧/缺血损伤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采用海马脑片.在缺血/缺氧期间海马CAl区可记录到场电位的时相性变化.本文就这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缺氧损伤电位的电生理特点、代表的意义、可能的机制以及它在实验中的运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影响,并在细胞因子水平上探究围术期发生IR的机制。方法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和全麻组(G组),各组18例,分别在患者麻醉前、麻醉后、进腹探查胆囊时和术后1h采血,测定血糖、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脂联素(adiponection,Adi)、抵抗素(resistin,Res)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计算胰岛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SI)。结果麻醉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E组仅在麻醉后有Ins显著上升(P<0.01),但在实验观察时间内未发生明显IR。G组全麻诱导插管后血清Ins和CRP明显上升((P<0.05,P<0.01),SI显著下降(P<0.01),发生了明显的IR。G组在麻醉后各时点血清脂联素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E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在麻醉后稍有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但各时点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G组(P<0.01)。两组抵抗素水平在实验观察时间内无显著变化。结论上腹部手术围手术期G组发生了显著的IR,发生IR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下降以及CRP浓度的升高有关。抵抗素可能并没有参与外科性IR。硬膜外麻醉可以显著改善外科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