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8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晶型改变与晶癖为药物的重要特性,它对药品质量与临床药效的影响,自50年代末起就引起人们充分注意,随着大量科研工作的迅速进展,对这一领域已有了崭新的认识。1965年以后,一些国家对无味氯霉素混悬液中的原料晶型,纷纷制订了标准,如规定无效晶型A不得超过10%等。至70年代,为了控制药品质  相似文献   
12.
脂肪乳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Jeppsson 等将内相油滴中溶有巴比妥酸衍生物的大豆油脂肪乳,给小鼠静脉注射,发现睡眠时间与水溶液时相比较,可持续1倍半至2倍。这是因为乳剂的油滴被阻留在组织及脏器的毛细血管内,而使药物缓缓释出所致,同时还可能由于油滴可促进巴比妥酸在血液与脑之间的转运,或防止巴比妥酸与蛋白质结合及水解等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油溶性维生素、激素等的注射剂以及挥发油、挥发性物质等的芳香水,大多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增溶剂。作者选用挥发油中的成分苯甲醛,研究在吐温20水溶液中,抗氧剂对其自动氧化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浓度吐温20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得出临界胶团浓度为5.0×10~(-4)M。将浓度为5.0×10~(-2)M的苯甲醛和2.5×10~(-4)M 的抗氧剂,分散于浓度为1.0×10~(-5)M、5.0×10~(-4)M、5.0×10~(-2)M 的吐温20水溶液中,分别形成溶液、乳状液、增溶液三种分散体系。取各  相似文献   
15.
16.
药物控释的物理化学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控释制剂与控释途径近年来,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由于采用先进分析技术,特别是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及模型化运算,使得人们对于药物在体内的作  相似文献   
17.
18.
刘崇悌  赫广威 《药学学报》1983,18(8):630-632
中国药典1953及1977年版,均收载次碳酸铋,在“作用与用途”一项中,记载“中和胃酸和收敛药”。我国卫生部及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编订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也有次碳酸铋。该药为难溶性盐,商品呈微细粉末,我们曾测定了4种商品的粒度,粒径约3μ不等,由于药典对其粒度未有规定,为了观察粒度对其抗酸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19.
刘崇悌  张庆基  杨学锋 《药学学报》1983,18(12):945-949
3种结构类型不同的增溶剂对维生素D2的增溶效应,聚氧乙烯蓖麻油类大于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及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在聚氧乙烯蓖麻油类C-125中维生素D2的稳定性亦大于其余的两种增溶剂。在吐瘟80胶团中丁基羟基茴香醚主要位于胶团的栅层深部,由于可与维生素D2处于胶团的相同部位,故较位于栅层浅部及水相之中的没食子酸丙酯,有效地延缓了维生素D2的自动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近报道,甲氧苄氨嘧啶(TMP)与磺胺甲异噁唑(SMZ)在混悬液中可按1:1的比例生成分子化合物,其结晶构造亦已被鉴定。本文研究商品TMP-SMZ混悬液中有否此类化合物的生成以及稳定性等问题。采用动电学实验法、红外光谱分析法和显微镜观察法进行了实验。对TMP-SMZ混悬液、TMP-SMZ分子化合物的混悬液,用微观方法测定了在不同pH时的电动电位,结果所得电动电位-pH曲线,基本相同。这是由于TMP与SMZ作用,转变成分子化合物的原故。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