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7 毫秒
31.
目的:评估保留二叶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2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手术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轻度病变患者共有4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6例,均行保留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随访时间6~129个月,平均(34±4)个月。评估其30 d死亡率,术后主动脉瓣病变进展情况,再次手术率。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住院期间无二次手术,无脑梗死,血栓栓塞并发症,术后痊愈出院。随访到41例,1例患者死于恶性肿瘤,1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进展为中度,但患者无胸闷憋气等不适,左心室未扩大,尚需进一步随访,其余患者一般状况均良好,术后复查主动脉瓣返反流及关闭不全情况未再进展。结论:保留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对于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瓣膜轻度病变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中期随访显示术后患者主动脉瓣病变情况未再进展。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方法 1992年1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72例(80侧)下肢踝关节以上创伤性截肢后因残端问题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9~60岁,平均(28.8±12.4)岁.小腿截肢48侧,大腿截肢32侧.从受伤截肢到因残端问题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平均为32.7个月.对患者残端问题进行评价,将性别、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大腿与小腿)、致伤原因作为因素,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时间、软组织多余臃肿、皮肤明显瘢痕、皮肤溃疡、神经瘤、骨刺作为水平,统计分析每一因素与各水平间的关系.通过ADL评分评价手术后的效果.结果 14侧行胫腓骨融合术,12侧残端修整术≥2次,双侧截肢者13例21侧(8例双侧残端同时修整),再截肢5侧.80侧残端问题中有53侧(66.3%)原始截肢时未行残端肌肉固定成形术,瘢痕多者42侧(52.5%),神经瘤38侧(47.5%),软组织过多臃肿皱褶24侧(30.0%),皮肤溃疡14侧(17.5%).原始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的时间小腿截肢比大腿截肢长,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30);大腿截肢软组织臃肿多于小腿截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侧截肢患者骨刺发生率高于舣侧截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1例患者入院时ADL评分平均为(85.31±7.24)分,出院时为(95.40±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6,P=0.000).结论 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是影响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残端修整术及胫腓骨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3.
骨关节功能康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科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重建由慢性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其组织方式应该是骨外科医生主导的多学科合作团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功能训练、假肢矫形器辅助具和手术3方面.本文旨在论述四肢骨关节功能康复的现状,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4.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与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成为骨科的常见损伤。由于老年患者多同时患有一种或几种疾病。所以在围手术期如何予以妥善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老年骨折患者尽早康复.是骨科和康复科医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102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手术后早期介入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35.
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多发常见病,治疗上很棘手。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该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对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 osteoto-my,HTO)问世40余年来,治疗内翻型KOA疗效肯定,是治疗该疾病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及早期康复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均采用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未发生深部感染、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无病例死亡.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疗效优16例,良11例,中4例.结论 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的技术,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治疗足骨盆骨折外固定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 观察茶色素在心肌缺血状态下对离体蟾蜍心肌收缩力、心电图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将60只蟾蜍分为正常蟾蜍离体蛙心组(A组)和心肌缺血蟾蜍离体蛙心组(B组),A组再分为林格液组(A1组)、茶色素低剂量(200 mg/L)组(A2组)和茶色素高剂量(400 mg/L)组(A3组);B组再分垂体后叶素模型组(B1组)、垂体后叶素+茶色素低剂量(200 mg/L)组(B2组)和垂体后叶素+茶色素高剂量(400 mg/L)组(B3组).应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蟾蜍离体心肌收缩力和心电图变化曲线.结果 与A1组比较,A3组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加(P<0.05),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QRS峰峰值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1组比较,B1组心肌收缩力、心电图QRS峰峰值和心率均明显下降(P<0.05);与B1组比较,B2、B3组心肌收缩力、心电图QRS峰峰值和心率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 茶色素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引起离体蟾蜍心脏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 ATP)对皮肤交感神经的影响。方法运动员9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无菌水组和ATP组,以组别于小腿皮下注射无菌水1 mL或ATP 1 mL(0.1 mg),于力竭运动前后注射后3~5 min开始测试皮肤交感反应(SSR),测试记录点距离小腿注射点10 cm,测试指标:起始潜伏期、末梢潜伏期和波幅,并观察ATP皮肤交感神经兴奋的范围。结果力竭运动后对照组和无菌水组的SSR波幅与力竭运动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力竭运动前及力竭运动后ATP组SSR波幅均大于对照组和无菌水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ATP 1 mL(0.1 mg)对交感神经末梢跨节段兴奋范围达10 cm。结论小腿局部皮下注射ATP 1 mL(0.1 mg)能产生该区域皮肤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其兴奋作用有沿皮肤向外周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进行外科手术后的近期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分析了2007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安贞医院就诊的心脏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单纯感染性心内膜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并根据年龄、性别按1∶1的比例配对,每组67例。结果:与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相比,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前LVEF和心功能分级均明显较低[(61.2±7.5)%vs.(56.9±10.1)%,P=0.003;(2.9±0.9)vs.(2.4±0.7), P=0.006],其它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再次手术后住院时间[12.0(19.5,20.5)vs. 7.5 (6.0,10.8)d,P=0.03]、体外循环时间[145.0 (118.5,203.0)vs.100.0 (81.0,132.0)min,P<0.001]均明显延长。经过平均(87.9±42.5)个月的随访,心脏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26.9%vs.11.9%,P=0.03)发生率和远期死亡率(19.4%vs.7.5%,P=0.04)均明显增加,但术后30 d内病死率、再次手术率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两组并没有明显区别。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手术后10年预期生存率约为59.4%,而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手术后的10年生存率约为86.4%。结论:与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相比,两组患者早期死亡率没有区别,但心脏瓣膜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远期死亡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