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4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日常预防与用药情况,并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更好地控制血压及合理用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7月我所综合门诊收治的15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同时发放防病宣传手册。结果:经指导后绝大多数患者日常行为发生改变,血压控制良好。结论:通过调查指导,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防病意识,同时还要扩大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82.
糖调节受损与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糖调节受损(IGR)的发病率,并研究IGR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简称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非糖尿病且空腹血糖水平(FPG)〈7.0mmol/L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程3周至半年)。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将被研究者分为狭窄组(大血管病变组)与非狭窄组(小血管病变组);依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5.6mmol/L≤FPG〈7.0mmol/L和(或)7.8mmol/L≤OGTT2h血糖〈11.1mmol/L者诊断为IGR,OGTT2h血糖≥11.1mmol/L者诊断为糖尿病。结果(1)1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IGR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35.6%(57/160)和21.8%(35/160);其中狭窄组为40.9%(45/110)和26.3%(29/110),非狭窄组为24.0%(12/50)和12.0%(6/50),两组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38,0.04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GTT2h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缺血性卒中家族史为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2、0.149、7.518,P=0.019、0.003、0.002)。结论经OGTT发现,IGR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伴有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者更为常见。而OGTT2h血糖是IGR患者导致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3.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缺血性卒 中患者,在考虑卒中急性期血流再灌注、避免血管再闭塞的同时,关注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是 提高卒中治疗质量的关键之一。颅脑CT、CTA、MRI、DWI、SWI及灌注成像等多种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可 快速获取有关卒中性质、核心梗死灶体积、病灶及周围血流灌注状态、血管病变程度及病变血管管 壁通透性等相关信息,以预测患者的出血转化风险,指导临床医师治疗措施的选择,从而改善患者 预后。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 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 分型诊断(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排除心源性、其他病因及原因未明 性卒中,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载体动脉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 magi ng,HR -MRI)检查,将载体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定义为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 (parent artery plaque occluding penetrating artery,POPA)组,载体动脉无异常者定义为穿支动脉疾病 (penetration artery disease,PAD)组,比较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 结果 本研究共连续纳入6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48例(75%)为POPA患者,且 其中21例患者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载体动脉管壁病变,经HR -MRI 明确诊断。比较两组 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POPA组中吸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28)。POPA组中26例为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梗死,22例为脑桥梗死。POPA组患者影像学表现 特点为病灶相对较大、呈多灶或簇状分布,脑桥梗死患者病灶多累及脑桥基底部呈脑桥旁正中梗死, 且POPA组患者运动功能缺损易进展;而PAD患者病变部位多位于脑桥深部近背侧,小灶性改变。 结论 本研究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中75%属于POPA,HR-MRI提高了卒中病因分型的准确性。 POPA型卒中患者的病因、病灶体积、形态及预后不同于单纯穿支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85.
一个半综合症是由于桥脑一侧内侧纵束和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病变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受损眼运动障碍表现为: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和病灶侧内收障碍,称为核间性眼肌麻痹。 作者报道一例:男性54岁,以头痛、恶心畏光、颈部憋胀和昏睡4天来诊。查体:昏睡、定向力好、双瞳孔小、光反应迟纯、颈肌和斜方肌痉挛、布氏征(+),余查体正常。头颅CT示左蝶窦有液平面但未引起注意。 14天后病人复诊,主诉右上肢无力5天伴语音低弱,左耳疼痛,左眼睑轻微下垂2天,左面部烧灼性疼痛和沉重感。 查体:昏睡,欠合作,左眼睑下垂1mm,双瞳孔  相似文献   
86.
目的依据改良TOAST分型方法作为标准,探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改良的TOAST病因分型法作为诊断标准,结合头颅DWI和/或TCD微栓子监测结果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AT)的诊断及病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M-TOAST亚型构成比例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71.48%,小动脉病变21.39%,心源性栓塞3.09%,其它病因明确0.86%,不明病因者3.18%。结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AT为主。  相似文献   
87.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卒中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MCAOD)患者的卒中类型及其发病机制。方法经TCD和(或)MRA确诊的症状性MCAOD的患者,依据头部弥散加权核磁成像(DWI)所示梗死灶的特点进行分类,并与MCA狭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4例症状性MCAOD患者中,73.8%的患者表现为多发性脑梗死,主要累及内交界区(53.6%)、半卵圆中心(29.1%)和皮层(22.6%)。皮层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深部小梗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46.4%、56.0%和44.0%,以多发小灶性梗死为主,很少引起MCA主干支完全梗死。且皮层支完全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与严重MCA狭窄有关,而腔隙样梗死多见于轻度MCAOD患者。结论MCAOD患者可表现为各种梗死类型,以交界区梗死最常见,且多发性脑梗死为MCAOD患者最常见的表现类型,主要累及皮层下白质等部位,病灶以链型或弧线型分布为特点,动脉-动脉栓塞为其发病机制之一;深部小梗死多为孤立病灶,与MCA主干粥样硬化斑继发的血栓堵塞豆纹动脉入口有关。  相似文献   
88.
头晕或眩晕患者TCD检测血管狭窄率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头晕、眩晕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及年龄的关系。方法:通过TCD检测2159例以头晕、眩晕症状就诊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率。结果:头晕患者血管狭窄率为13.42%,眩晕患者血管狭窄率为17.3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眩晕组椎-基底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头晕组(p<0.000),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减低率分别为9.16%、6.85%,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107例颅外血管狭窄,208例颅内血管狭窄。前循环血管狭窄173例、28例后循环狭窄。诊断为Moyamoya病患者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33例。高血压患者颅内血管狭窄较常见。而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系统及颅外各血管受累多见。年龄因素对颅内外各血管的狭窄及血汉速度减低均有相关性。结论:我们认为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头晕患者。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减低率以后循环为主。血管狭窄以前循环及颅内血管更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