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2型糖尿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与ET和IL-6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内皮素(endothelin,ET)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三者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10例T2DM患者及40例正常者外周血中的CMV-DNA,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浆ET,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6的浓度。结果T2DM组CMV感染率(59.09%)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P〈0.01)。T2DM组血浆ET和血清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2DM组内CMV感染者的血浆ET和血清IL-6浓度均明显高于T2DM组中CMV未感染者和对照组(P〈0.01)。结论CMV感染、ET和IL-6可能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建立一种符合脑缺血损伤的体外模型,并评价其可靠性。方法运用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采用厌氧袋及糖剥夺法相结合建立体外脑缺血损伤模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质及细胞外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计算LDH的漏出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当损伤在8h以内时,神经细胞活性、凋亡率及LDH的漏出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当损伤在12h以上时,细胞形态损伤严重,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1),细胞凋亡率及LDH漏出率显著上升(P<0.01)。结论厌氧袋及糖剥夺相结合法能有效的建立脑缺血损伤体外模型,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皮肤受压致隐匿性压疮的发生机制,为临床上老年压疮早期干预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12只老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各6只。对照组不受压、模型组承受22.47kPa压力2h后两组大鼠一起实施安乐死。实验终点,肉眼观察受压部位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光镜观察皮肤肌肉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肌组织中肌酸磷酸激酶(CP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检测皮肤和肌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对照组肉眼观及镜下观均皮肤完整,颜色、结构正常;模型组肉眼观皮肤完整,受压局部出现持续非苍白性发红现象;光镜下复层鳞状上皮变薄,结构层次欠清晰,表皮与真皮部分分离,肌纤维有断裂迹象,轻度水肿,间隙增宽。真皮和肌肉组织中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两组SOD、CPK、MPO、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老年大鼠皮肤持续受压2h以上可导致肌组织无菌炎性反应,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使老年大鼠在皮肤完整情况下发生组织和细胞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血管内止血带”(即球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临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控制颈部及邻近躯干部位动脉损伤出血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987年5月-2009年2月收治的35例颈部及邻近躯干部位动脉损伤患者,术中先用“血管内止血带”临时阻断近端大动脉血流,每次阻断30~70min或间隔15~20 min再阻断,行手术治疗.结果 临时阻断近端大动脉血流后,术区出血极少,术野干净,解剖清晰,全部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100~400 ml.所有患者均治愈.随访3~14年,无脑缺血、肢体缺血或病变复发.结论 应用“血管内止血带”临时阻断近端大动脉血流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是治疗外伤性颈部及邻近躯干部位动脉损伤出血的非常可靠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21例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9例眩晕综合征患者及2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Treg占CD4+T细胞比例.结果 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外周血Treg/CD4+T细胞比例(5.66%±1.91%)显著低于眩晕综合征组(9.18%±2.26%)和健康成人组(9.21%±2.71%).结论 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下降.Treg比例降低可能破坏了外周自身免疫耐受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高危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7.
杨汀  樊光辉  刁波 《医药导报》2013,32(12):1583-1586
目的 探讨天麻素缓释片对高危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外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白细胞介素-17(IL-17)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天麻素缓释片,疗程均为28 d.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Treg/(CD+4T)细胞比例及IL-17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Treg/(CD+4T)细胞比例及IL-17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reg/(CD+4T)细胞比例(15.30±2.97)高于对照组(13.4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17浓度(184.63±65.76)低于对照组(231.91±6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缓释片可能有助于改善高危后循环TIA患者的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失衡.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PC12细胞的毒性及其对大剂量X线诱导PC12细胞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槲皮素6.25,12.5,25,50和100μmol·L-1分别作用于PC12细胞,于24,48和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殖。槲皮素12.5,25和50μmol·L-1分别与PC12细胞预孵育2 h,随后采用4 GyX线辐照PC12细胞,于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殖反应,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菲啉络合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DCFH-DA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含量。结果槲皮素6.25~100μmol·L-1与PC12细胞作用24 h(r=0.887,P<0.01)和48 h(r=0.872,P<0.01)具有促细胞增殖作用,作用72 h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且随浓度增加毒性增大(r=0.942,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C12细胞受辐射后细胞增殖反应、SOD活性和T-AOC降低(P<0.01),MDA和ROS含量增加(P<0.01)。与辐照对照组比较,槲皮素12.5,25和50μmol·L-1防护组PC12细胞增殖反应(r=0.751,P<0.01),SOD活性(r=0.837,P<0.01)和T-AOC(r=0.940,P<0.01)随槲皮素浓度增大而增高,MDA含量(r=0.845,P<0.01)和ROS含量(r=0.930,P<0.01)随槲皮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结论槲皮素对大剂量X线诱导PC12细胞氧化性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12.5~50μmol·L-1浓度范围内其防辐射作用与浓度呈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 观察丁酸钠对COLO205结肠癌细胞株caspase-3的调控, 并探讨其诱导COLO205细胞株凋亡的机制.方法: 1、2、4 mmol/L丁酸钠与结肠癌细胞共同培养48 h;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3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1、2、4 mmol/L丁酸钠组细胞活性下降(0.47±0.09, 0.40±0.03,0.37±0.02 vs 0.55±0.09, P<0.05或0.01);丁酸能显著促进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31.9±1.15, 40.6±1.04, 51.7±1.17 vs 29.4±1.02,P<0.05或0.01), 增加COLO205细胞的凋亡率(8.27%±0.42%, 15.1%±0.72%, 21.6%±0.95% vs 7.0%±0.33%, P<0.05或0.01).结论: 丁酸钠能通过上调caspase-3基因的表达并诱导COLO205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