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9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56篇 |
内科学 | 43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33篇 |
综合类 | 223篇 |
预防医学 | 24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80篇 |
中国医学 | 32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流行性腮腺炎通过唾液飞沫传播 ,其潜伏期约为14~ 2 4d ,传染性强 ,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于暴发流行 ,所以医护人员对发病患儿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做好护理及健康教育 ,避免疾病再传染。我院儿科住院部 1999年 11月至 2 0 0 3年 4月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 4 6例 ,我们发现其并发症有增多加重趋势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的 4 6例患儿中 ,男性 2 8例 ,女性 18例 ;四季均有发病 ,冬春季占 70 % ;年龄 4~ 14岁。其中 15例有头痛、呕吐、嗜睡等脑膜刺激征 ,腰穿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血液检… 相似文献
102.
头颈部神经鞘瘤1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鞘瘤起源于雪旺氏细胞,亦称雪旺氏瘤,为发生于神经鞘膜之上皮良性肿瘤,临床上并不罕,我院从1988年~1997年共收治头颈部神经鞘瘤16例,现将诊治中的一些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5例鼻窦炎患者,5例单纯中药治疗,余随机分为两组,甲组30例为对照组,应用通常治疗方法;乙组为治疗组,在通常治疗基础上同时加用中药内服;丙组为单纯中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甲组83.3%,乙组96.7%,丙组80%。症状消失和粘膜消退平均时间:甲组12天和14天,乙组10天和12天,丙组14天和16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成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强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N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4至2013年接受化疗的180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记录患者血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液生化检测结果,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既往化疗次数、既往化疗方案中是否使用阿糖胞苷、临床症状、肠壁厚度、中性粒细胞最低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NE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探讨NE起病诱因、临床特征、腹部B超特点、症状的预后意义及化疗药物对发病的影响等。结果1804例患者中226例(12.5%)化疗后合并NE,化疗后10~19d起病,中位起病时间为化疗后第14天。发生NE后2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1.5%。化疗药物包括阿糖胞苷、临床症状≥4项、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超过7d以及B超下肠壁厚度≥10mm的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结论NE是接受强烈化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严重的并发症,发生NE后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1/PD-L-1)联合微卫星稳定性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 2021 年1 月至 202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 66 例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刮宫病理诊断和微卫星稳定性检测及 PD-1/PD-L1 检测,使用Kappa检验分析微卫星稳定性检测、PD-1/PD-L1 检测和联合检测与刮宫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并分析诊断效能.结果:经刮宫病理诊断,66 例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共确诊 51 例,15 例为良性病变.微卫星稳定性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为 0.557,一致性一般;PD-1/PD-L1 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为 0.575,一致性一般;联合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为 0.670,一致性较高.微卫星稳定性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86.27%、73.33%、83.33%;PD-1/PD-L1 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84.31%、80.00%、83.33%;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90.20%、80.00%、87.88%.结论:微卫星稳定性检测和 PD-1/PD-L1 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二者联合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