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肠黏膜屏障破坏的机制。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的动物模型,分别于胆管结扎10 d和20 d后,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末端回肠黏膜的紧密连接蛋白成员ZO-1和Occludin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分布和表达。结果:正常回肠黏膜层ZO-1和Occludin的分布相似,主要位于上皮细胞的边缘,细胞膜顶端,沿绒毛下方均匀连续分布;MLCK主要分布在细胞浆内。梗阻性黄疸时ZO-1和Occludin分布不均, 染色变淡,线条模糊,边缘粗糙有毛刺状突起;MLCK分布散乱,染色稀疏。与对照组相比20 d组和10 d组的ZO-1,Occludin,MLCK数量明显减少,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从70.0 %,80.0 %,70.0 %降至10 d组的28.6 %,28.6 %,28.6 % (均P<0.05)和20 d组的ZO-1从10 d 组的28.6 %降至14.3 %, 35.7 %, 21.4 % (均P<0.05)。20 d 组的ZO-1下降较10 d组更为明显(P<0.05), 而Occludin和MLCK变化不明显。Western blot检测的结果与之相似。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大鼠小肠黏膜上皮ZO-1,Occludin,MLCK分布紊乱,表达下降,小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破坏。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OJ)大鼠内毒素血症(ETM)、肝功能的变化及甲硫氨酸维B1(MVB1)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ETM、肝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结扎大鼠胆总管建立OJ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MVB1组、STS组及MVB1与STS联合(M-S)组,每天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于2,6,10和14 d测定血浆内毒素(E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并观察大鼠死亡率与14 d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TS、MVB1与M-S组各检测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M-S组与STS组、MVB1组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1);光镜下,MVB1组、STS组病理变化程度较对照组轻;M-S组肝细胞灶状坏死少见,肝小叶结构尚清楚,肝窦变窄,未消失,少量炎细胞浸润。结论 MVB1与STS能抑制血浆ETM与高胆红素血症,改善内毒素性肝损害,二者联合应用表现出更有效的抗ETM与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64.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术式之一,理论上阻断了门静脉系统和奇静脉系统之间的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同时又不影响门静脉向肝血流,有利于维持肝功能,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低,并且此方法安全、有效、简便,已成为我国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类高血糖素多肽-2(GLP-2)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调控。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造模后10d随机分组,每组10只。黄疸组皮下注射0.01 mmol/LPBS 0.5 mL,实验甲组腹腔注射250 g/(kg·d),实验乙组腹腔注射125g/(kg·d)的GLP-2溶液0.5 mL,每天2次,连续7 d后处死。另设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s检测末端回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及Claudin-1, Claudin-4的分布和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 blots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情况下ZO-1,Occludin和Claudin-1染色强阳性率分别为70.0%,80.0%和70.0%。梗阻性黄疸时ZO-1和Occludin分布不均,染色变淡,线条模糊。补充外源性GLP-2后,实验甲组的ZO-1,Occludin和Claudin-1染色有所恢复,且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从黄疸组的20.0%,30.0%和20.0%升至实验甲组的80.0%,90.0%和80.0% (均P<0.05);Claudin-4表达和分布变化不明显。实验乙组对紧密连接蛋白无影响。Western blots图像定量分析得到相同的结果。 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补充GLP-2可影响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和表达;提示GLP-2能恢复和维持小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6.
不同检查方法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检查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确诊为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的病例,分别比较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在这些病例中运用的情况及对恶性阻黄的病因判断、定位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的价值。结果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的运用率分别为100.0%、94.6%、83.0%、33.9%及40.2%,对病因判断的正确率为86.6%、91.5%、93.5%、97.3%、77.8%,对恶性阻黄的定位正确率为92.8%、89.7%、97.8%、94.7%。MRCP、ERCP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最有价值,肿瘤标记物+B超检查及B超+CT+MRCP检查正确率大于单用一种方法。结论B超和CT可作为疑诊为恶性阻黄的初选方法,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可提高阻黄判断的正确率,MRCP和ERCP对恶性阻黄的定位及病因评估价值最高。对恶性阻黄的术前评估应配合各项检查,循证决策。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改良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对手术的简化和改进,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14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LSPD,按时间及脾大小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46例行传统LSPD的早期病例与103例行改良LSPD的后期病例;B组103例后期病例中脾长径大于20 cm的39例巨脾病例与脾长径小于20 cm的64例非巨脾病例。结果 A组早期病例中有3例及后期病例中有1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145例均顺利完成LSPD,无围术期死亡或二次手术,术后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内无明显并发症。早期病例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后期病例(344.2 min vs 214.3 min,P0.05),而术中出血量多于后期病例(907.4 ml vs715.3 ml,P0.05)。后期病例术后进食时间(7.6 d vs 9.1 d,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41.3 h vs51.2 h,P0.05)均短于早期病例。后期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5%vs 10.8%,P0.05)及手术中转率(0.97%vs 6.52%,P0.05)明显少于早期病例。B组巨脾病例中有1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102例均顺利完成改良LSPD,巨脾病例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非巨脾病例(246.5 min vs 184.3 min,P0.05),而术中出血量(876.4 ml vs 492.5 ml,P0.05)及手术中转率(2.56%vs 0%,P0.05)多于非巨脾病例。两者在术后进食时间(41.2 h vs 40.4 h)、术后住院时间(7.9 d vs 7.1 d)及并发症发生率(5.13%vs 4.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SPD通过建立脾蒂隧道和食管后隧道的技术,对手术进行简化和改进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巨脾及重度静脉曲张不是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评估胆道再次手术术前相关问题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71例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道再次手术主要原因是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占73.5%.再次胆道手术主要手术方式包括: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胆道探查+肝门部胆管(或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等.术后并发症35例,发生率为7.4%.围手术期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胆道再次手术要加强术前相关问题的评估,制定合理治疗措施.胆道再次手术中支架的置入要慎重,肝功能Child分级标准不适合再次胆道手术时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评估要求.  相似文献   
69.
我院自 1970 年 1 月至 2002 年 12 月经治开腹胆囊切除术中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共31例(发生在我院6例,院外转入及会诊 25 例)。我们对胆管损伤发生的原因、伤后发现时间、处理方法、治疗效果、如何防止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 12 例,女 19 例,男女之比为1∶1 58。年龄最小22岁,最大61岁,平均41 2岁。急诊手术7例,择期手术24例。单纯胆囊结石2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胆囊息肉1例。2.导致胆管损伤的原因:①局部炎性水肿与粘连5例。②Mirizzi 综合征 2 例。③术中出血盲目钳夹止血6例。④强行牵拉胆囊致胆总管成角而误遭切…  相似文献   
70.
目的:检测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胆管炎性疤痕组织中的表达,拟从分子水平来初步探讨良性胆道狭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胆管组织、20例肝外胆管疤痕组织及12例肝内胆管疤痕组织中PDGF和CTGF的表达,并初步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表达与胆管炎性疤痕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肝内、外胆管疤痕组织PDGF和CTGF表达均较高,正常胆管组织表达最弱.经两两比较,肝外、内胆管疤痕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与正常胆管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Spcarman相关分析表明:肝外、内胆管疤痕组织中PDGF和CT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63,0.58,均P<0.051.结论:在肝内、外胆管疤痕组织中,PDGF和CTGF均被激活,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与胆道炎性疤痕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