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目的:优化改良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冬凌草甲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冬凌草甲素在有机相中的浓度、载体在有机相中的浓度和水相与有机相的比例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载药量及药物利用率为考察指标,根据星点设计原理进行实验安排,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经效应面法预测最佳工艺条件。结果:优化的最佳因素范围为药物浓度X1:0.5—0.8mg/mL;载体浓度X2:1.6~2.6mg/mL;水油比X3:1~1.5。以优化条件制备的样品平均粒径为98.5nm,包封率为(28.86±0.93)%,载药量为(8.23±0.35)%。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冬凌草甲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工艺优化,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2.
丹参酮ⅡA纳米粒治疗小鼠肝癌及其对Cyclin E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纳米微粒(tanshinoneⅡA nanoparticle,TS-NP)治疗小鼠肝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O/W)制备TS-NP。建立小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白纳米组(blank nanoparticle,B-NP)、丹参酮ⅡA组(tanshinoneⅡA,TSⅡA)和TS-NP低、中、高3个剂量组(TS-NP L、TS-NP M、TS-NP H),分别尾静脉给药。治疗第8天处死小鼠,比较各组肿瘤重量、肿瘤坏死程度。采用TUNEL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周期蛋白E(Cyclin E)的表达。结果治疗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TSⅡA组、TS-NP各剂量组瘤体重量显著降低(P<0.01)TS-NP组瘤体重量明显低于等剂量的TSⅡA组(P<0.01),肿瘤坏死明显(P<0.01),肝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Cyclin E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TS-NP能够抑制小鼠肝癌生长,丹参酮ⅡA纳米的疗效优于等剂量的丹参酮ⅡA;其治疗肝癌的机制可能与抑制Cyclin E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调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马钱子碱聚乳酸纳米粒(Bru-PLA-NPs)iv注射给药后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建立HPLC法测定家兔血浆中马钱子碱浓度.色谱柱为Kromasil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水中含庚烷磺酸钠1.01 g/L,磷酸二氢钾1.36 g/L,加磷酸调节pH至2.8;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柱温为25℃.采用3p87软件计算马钱子碱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剂量iv Bru-PLA-NPs(4 mg/kg)后马钱子碱在兔体内的药动力学数据符合三室模型,单剂量静注马钱子碱溶液(4 mg/kg)后符合二室模型;与马钱子碱溶液相比,Bru-PLA-NPs给药后,马钱子碱的消除半衰期(t_(1/2β))提高6.6倍;生物利用度提高8.7倍.结论 与马钱子碱溶液相比,Bru-PLA-NPs iv给药后马钱子碱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鹿角方的提取工艺.方法:用正交实验法等优选提取工艺中加水量、煎煮次数和时间及醇沉浓度.结果: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参数为:鹿角加水12倍量单独煎煮3次,每次2h;淫羊藿等其余5味用水提醇沉法,先加水12倍量后2次加水10倍量,提取3次,每次1h,合并提取液,浓缩,加乙醇至70%沉淀后,回收乙醇.结论:优选的工艺能最大限度提取药效成分且重现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5.
谭蓉  刘颖  冯年平  赵继会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1431-1435
目的: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VCR-PBCA-NPs)并进行释药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VCR-PBCA-NPs,考察纳米粒形态和粒径分布,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研究,并利用药物释放模型方程拟合释放曲线.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形态圆整,平均粒径(98.9±3.05)am,包封率(55.23±0.96)%,载药量(7.87±0.11)%,体外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本研究制备了VCR-PBCA-NPs,其体外释放速度较慢,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06.
药物代谢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药物代谢过程是影响药物发挥作用及产生毒性的过程。中药的配伍变化会直接导致药效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发生变化。运用LC/MS^n等现代分析技术手段进行中药复方代谢研究,对于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研究中药复方体内代谢特征,探索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配伍原理;通过体内代谢过程研究,寻找新的治疗药物;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黄芩苷对眼科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黄芩苷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临床眼科常见病原菌为受试菌,采用连续倍比稀释法、观察黄芩苷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黄芩苷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40-640倍及20-1280倍。结论:黄芩苷对所有受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且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相似文献   
108.
复方双黄连与黄芩提取物中黄芩苷代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复方双黄连剂和黄芩单味药材提取物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差异。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技术检测黄芩苷的代谢产物种类和数量,并测定水解后黄芩苷元的量。结果 从给药后的大鼠尿样中,发现并初步鉴定了几个主要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测定了黄芩苷元的量。结论 黄芩提取物和复方双黄连剂中黄芩苷在尿样里的主要相同代谢物为5,6,7-三羟基黄酮-6-O-葡萄糖醛酸苷-7-O-葡萄糖醛酸苷,5,6,7-三羟基黄酮-6-O-葡萄糖-7-O-葡萄糖醛酸苷,5,7-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7-O-葡萄糖醛酸苷,5,6,7-三羟基黄酮-6-O-葡萄糖醛酸苷以及黄芩苷元,黄芩单方灌胃给药后黄芩苷的肾清除速度低于复方双黄连,复方中其他药味促进了黄芩苷的代谢。  相似文献   
109.
蟾毒灵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血浆中蟾毒灵浓度的分析方法,测定蟾毒灵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蟾毒灵血浆蛋白结合率,利用HPLC测定血浆中蟾毒灵浓度,测定并比较大鼠和人血浆中蟾毒灵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在0.1~1.0mg·L~(-1),药物浓度对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显著影响,蟾毒灵与大鼠和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蟾毒灵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于与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结论:蟾毒灵与血浆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0.
7-(4-氯苄基)-7,8,13,13a-四氢小檗碱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⒇冯年平杭太俊1张正行1韩秀文2刘秀梅2安登魁1(中国药科大学新中新药研究中心,南京210038;1药物分析研究室,南京210009;2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1160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