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9篇 |
临床医学 | 31篇 |
内科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25篇 |
特种医学 | 21篇 |
外科学 | 27篇 |
综合类 | 38篇 |
预防医学 | 3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7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Fournier坏疽(FG)的临床特征、创面感染控制策略及创面修复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确诊为FG的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行清创手术,并予以静脉广谱抗生素联合全身对症支持治疗。分析患者疾病临床特点、感染控制方案及创面修复方式。随访观察患者修复区外观及功能,并统计复发率。 结果通过纳入、排除标准,共10例患者入组,均为男性(100%);平均年龄67.1(27~85)岁;平均住院时间为73.8(18~93)d。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2型糖尿病。主要采用直接缝合和游离植皮的方式进行创面修复重建手术。除1例患者因疾病恶化,全身性感染死亡外,其余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并进行了平均2.4(1~4)次清创手术。额外的手术干预有:结肠造瘘手术(8/9),睾丸切除手术(1/9)。随访时间6~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无复发病例。 结论早期对疾病的诊断、广泛的清创以及及时、充分的全身抗感染治疗是FG治疗的核心,同时也是降低患者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考虑到FG患者的特殊性,创面修复重建手术需把握个性化与需求主次的平衡原则,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02.
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过程中,对于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通常采用被动训练策略。为了激发患者的主动康复意愿,对于逐渐具备主动发力能力的患者,康复治疗师会采用机器人助动训练策略。本文针对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提出一种基于交互力模糊判别的人体上肢运动功能评估方法以及按需辅助的人机交互控制策略。首先设计了基于计算力矩控制器的被动训练和结合势能场的助动训练模式,然后将训练过程中三维力传感器采集的交互力信息引入至模糊推理系统中,提出了主动参与度σ,并设计相应的辅助策略算法实现两种训练模式的自适应调整。最后通过试验证明了主动参与度σ与表面肌电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并且,相较于仅通过交互力大小进行模式调整的控制策略,该方法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使机器人在训练过程中更具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共7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入院后均行有创性颅内压监测和床旁超声ONSD测量,比较平卧位与30°头高位、通气治疗前30 min与治疗后30 min、甘露醇治疗前30 min与治疗后30 min双眼ONS...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归纳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临床分型,总结各型的修复方法,探讨其修复重建效果,为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的修复提供新治疗方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暨创面修复中心共收治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患者92例,共109个创面,其中手术修复86例,共101个创面,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31~79岁,根据2016版国际压疮指南分期术语修订版将其分为Ⅲ类创面68个,Ⅳ类创面33个,创口面积1 cm×9 cm~11 cm×16 cm,深度1~6 cm,创基面积2 cm×8 cm~8 cm×14 cm,深部腔隙容积(盐水测定法)3~60 mL;根据彻底清创后组织缺损程度,分为4型,每种分型按相对应的方案修复:Ⅰ型采用直接清创缝合,Ⅱ型采用臀下动脉穿支皮瓣局部转移修复,Ⅲ型采用股薄肌肌瓣或臀大肌肌瓣填充修复,Ⅳ型采用股薄肌肌瓣或臀大肌肌瓣合并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观察愈合效果及随访情况。 结果本组86例患者101个创面中,Ⅰ型创面36个,一期愈合32个创面,翻修4个创面二期愈合;Ⅱ型创面29个,一期愈合23个创面,翻修6个,二期愈合4个;Ⅲ型创面30个,一期愈合28个创面,翻修2个创面二期愈合;Ⅳ型创面6个,一期愈合4个创面,翻修1个创面二期愈合。71例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7.2个月,复发11例,新发6例。 结论坐骨结节部位特殊,发生压力性损伤后修复比较棘手,根据临床病例的总结归纳,将其分为4型,对不同分型创面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修复,可得到满意的修复效果,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区三甲医院创面修复专科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病例,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诊疗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暨创面修复中心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全部住院患者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创面的类型、部位与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治疗方式和结果,以及卫生经济学信息。描述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别比较性别、病程、类型、治疗方式因素对创面细菌感染、疗效、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与H检验。 结果最终纳入研究639例患者,男420例,女219例。(1)患者平均年龄为57.00(43.00~67.00)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大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5, P<0.05);(2)290例患者合并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最常见的疾病依次为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慢性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数量多于急性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4)最常见的创面类型依次为术后难愈性伤口、糖尿病足部溃疡、压力性损伤与皮肤软组织感染,最常见的创面部位依次为足部、下肢及胸部;(5)创面细菌学检查显示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最高(57.61%),常见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6)136例患者行单纯换药治疗,118例行单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38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30例行多次手术治疗。治愈282例,好转313例,未愈39例,死亡5例;(7)人均花费34 354.15(16 449.72~75 018.24)元;人均住院时间21.00(11.00~40.00) d。按创面类型分类,免疫疾病性皮肤溃疡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时间最高,肥厚性瘢痕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时间最低。按费用类型划分,工伤保险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时间最高,自费医疗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时间最低。 结论患者多为中老年,多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病程主要以慢性皮肤软组织损伤为主,常见创面类型为术后难愈性伤口、糖尿病足部溃疡、压力性损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部位集中于下肢、足部及胸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比例较高,需要加强对此类病菌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清创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6.
袁强;虞剑;陈建;陈文劲;丁天凌;方文华;冯军峰;高国一;高亮;杭春华;贺晓生;胡荣;胡颖红;黄齐兵;江荣才;蓝胜勇;李立宏;李育;刘劲芳;马驰原;马辉;毛青;帕珠;任学芳;石广志;苏作鹏;苏忠周;孙晓川;王玉海;王中;魏俊吉;徐福林;许汪斌;张立平;张云东;周建新;王之敏;周强;陈菊祥;李强;冯光;孙晓欧;孙成法;王加充;吕胜青;侯立军;杜倬婴;吴刚;胡锦;国家创伤医学中心颅脑创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 《中华创伤杂志》2024,(4)
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高发, 显著增加颅内进展性出血及术中大出血风险、救治难度及患者病死率。颅脑创伤后大量组织因子暴露导致凝血异常激活是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机制,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伤性凝血病。目前, 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起病隐匿、出现时往往不合并大出血、诊断标准不一、诊治不规范, 尚缺乏相关共识或指南。为此,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颅脑创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参考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指南、共识和临床研究, 通过改良德尔菲法征集专家建议, 共同制订《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 就颅脑创伤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提出18条推荐意见, 旨在规范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分析颅内压相关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对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24 h持续动态颅内压相关参数监测5~7 d,并根据第1天的脑灌注压(CP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低灌注组(CPP<60 mmHg),中灌注组(CPP 60~70 mmHg),高灌注组(CPP>70 mmHg),根据患者是否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分为实施组和未实施组。比较不同CPP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与CPP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颅内压相关参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预测价值。结果 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PP低灌注组9例(18.8%),CPP中灌注组14例(29.2%),CPP高灌注组25例(52.1%)。3组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颅内压(ICP)、压力反应指数(PRx)、平均颅内压波幅(MWA)、压力波幅相...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监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TTM)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2例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1~5 d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观察组患者行ICP实时监测联合TTM(使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 ℃)等多模态监测的神经重症综合治疗管理, 对照组患者行单纯ICP实时监测, 2组患者ICP监测时间均为5~7 d, 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并依据ICP的实时变化趋势采取阶梯式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同时间ICP、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监测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观察组患者的ICP较对照组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天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的ICP均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寒战、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较高, 血压不稳、脑心综合征、感染性休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提高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依从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60例唐筛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10月~2006年5月唐筛高危孕妇共1 201例,其中有360例在知情同意下接受了产前诊断,依从率为20.18%。经羊水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了30例异常核型,阳性检出率为8.33%,与2000~2003年的发生率3%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2χ检验,P<0.01,差异显著。其中染色体缺失、易位等16例,占53.33%;染色体数目异常14例,占46.66%(21三体7例;18三体5例;克氏征1例;多倍体(69,XXX)1例)。结论:唐筛高危孕妇能否接受进一步产前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咨询能力、意向、技巧及孕妇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在超声引导下的羊膜腔穿刺术和传统的羊水细胞培养方法变得更加安全可靠、经济简便。医生在咨询工作中,应针对孕妇的不同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她所面临的发病风险,交代病情要客观、适度,切记过重地描述羊膜腔穿刺术的风险,以免增加孕妇的精神心理负担,产生为难情绪,使羊膜腔穿刺的依从率下降。产前诊断的孕妇数量过少容易出现漏诊,也会影响唐筛工作的客观、有效评价。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有升高趋势,这是否与孕妇的职业接触(如长时间的电脑接触)、环境污染(食物、药物、病毒)、某些营养素不足(如叶酸缺乏)等因素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0.
关于唐氏综合征筛查管理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简称唐氏)筛查工作逐步在全国各地展开,各地筛查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这项优生服务项目被群众所接受。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开展唐氏综合征筛查工作7年间,参与筛查的孕妇已有58000人次,优生咨询门诊共接待高危孕妇3274人次,行羊膜腔穿刺做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480例。诊断出各种出生缺陷147例,有效地降低了沈阳地区的出生缺陷率,然而这项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影响着筛查质量,使唐氏儿有一定几率出生在低危人群中,从而引起医疗纠纷。为了提高筛查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使网络筛查的流程更加完善,我们就唐氏综合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