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第一届亚太急危重症学术大会(APCEC)”于2005年9月9日-9月11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由亚太急危重症学术联盟、全军急救医学々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221篇,参会代表500多人。来自国内、美国、新加坡的急危重病医学领域的专家作了精彩发言。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前主任委员邵孝镇教授、王一镗教授及景炳文教授、蒋健教授、周玉淑教授、戴行锷教授等急诊医学前辈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2.
人禽流感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2月,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越南、日本和韩国爆发,到2004年2月,该病毒已在亚洲广泛蔓延并带来了巨大损失。H5N1是球型RNA病毒,禽类间可通过呼吸系统、眼分泌物和粪便传播,也可传染人类甚至导致死亡。H5N1感染者的特征是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细支气管炎症、支气管上皮坏死和机化、弥漫性肺泡病变和间质纤维化。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6和γ干扰素亦可增高。发病机理可能是病毒在呼吸道的增殖触发了高细胞因子血症和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和普通流感相似,与重症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住院过迟、肺炎、白细胞降低及淋巴细胞减少等。可用H1试验、ELISA试验和RT-PCR以及序列分析法检测病毒。治疗方法和普通流感相同,包括支持疗法和应用金刚烷胺。 相似文献
23.
SONG Kang-xing 冯丽洁 沈洪 TAN Yan 马强 LI Wen-zhe 王勇 LIU Hui-long 毛屏 HU Qing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8):490-492
目的 了解"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期救灾人员的心理特征,为增进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后20 d内,调查队在灾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0名救灾军人进行了测试,并与1999年文献发表的19 662名军人常模结果及1986年文献发表的1388名中国正常人常模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总均分和各因子分值的差异,统计阳性项目,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①在地震应急期,救灾人员SCL-90总均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和地方常摸结果(P均<0.01);②救灾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1.22±0.29)分、强迫症状(1.29±0.36)分;③救灾人员心理健康与救灾地区和军人文化程度呈正相关(r1=0.29,r2=0.15,P均<0.01),与参与救灾天数呈负相关(r=-0.28,P<0.01).结论 在地震应急期,救灾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躯体症状和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突出.参与救灾时间、救灾地区和救灾人员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第36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及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处理(Internet网上病例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洪医生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教授( shenhong@em1 2 0 .com)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是心脏最常见的急危症 ,也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近些年 ,冠脉介入性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 ,给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患者带来福音。但是 ,随着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增多 ,约出现 2 0 %~ 3 0 %的再狭窄使患者再度发作心血管急性事件 ,这无疑又带给医生和患者在进行高成本、高期待值治疗上的困惑。如何很好地选择适应证、解决术后再狭窄的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提供 1例病例 ,并针对有关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问题开展讨论。病历介绍 :患者男 ,… 相似文献
25.
519名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地震救援工作对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因素和对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519名地震救援人员进行调查,将一般情况与心理应激自评结果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救灾组心理应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睡眠、警觉、对工作的兴趣(P<0.05)以及身心疲惫(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救灾组心理应激状况与救灾地区、救灾人员受教育程度以及婚姻状况正相关(P<0.01),与参与救灾天数负相关(P<0.01);救灾地区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心理应激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地震救援工作对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状况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和救灾地区、受教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6.
2008年“5·12”我国汶川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牵动了每个人的神经。此刻,我马上想到王一镗教授,平常他对各种事物总会有很多新想法,不断会产生一些新理念,用他的话说“总是那么不安于份”。此时此刻,王教授将会有一些什么想法,又将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反应”和“动作”呢?此后三个多月,他曾向我透露,他为此坐卧不安。直至2008年底,确切消息终于来了,王教授这段时间,确实没有“安份”。 相似文献
27.
动脉内的周期性压力变化叫做动脉搏,心搏舒张期在外力作用下使动脉搏波型发生改变,称为反搏。体外反搏是利用患者本人的心电讯号控制电子触发装置,与心舒早期同步地给四肢和躯体施加由远而近的机械压力,使一定量的动脉血发生返流,主动脉舒张压随之提高甚至超过收缩压,从而增加心脏、肾、肝等主要脏器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28.
2005年,学术界继续针对不稳定型冠脉疾病(CAD)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进行激烈讨论。究竟早期介入治疗和保守方法哪种更好?问题固然很重要,因为CAD是导致死亡一个重要原因.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又是CAD的最常见表现。最近美国有数据显示,每年有973000患者因心肌梗死而住院治疗,有728000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2002年的ACC/AHA指南推荐,对于那些有中度死亡危险的不稳定型CAD患者来说,介入和保守治疗均可选择。 相似文献
29.
冯丽洁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5):935-936,940
8月,正值桑拿天气,我们专程去天津拜访王今达教授。王今达教授虽正在家中吸氧,但却仍精神矍铄,声音朗朗,思路敏捷,谈笑风生。 相似文献
30.
冯丽洁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5):1517-1518
在全国急诊医学二十周年庆典会上意料外地见到丁德云教授。从前曾有几位老教授都提到丁教授.可见他在我国急诊医学学科建立时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以挂靠单位给学会以大力支持。1990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在浙江医科大学创办《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也是由丁德云教授担任主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