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肾结石行开放手术取石术后残留结石及复发性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6例行开放手术取石术后残留结石及复发性结石患者采用MPCNL治疗。观察36例患者结石取净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肾造瘘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36例患者中采用单通道碎石取石30例,双通道碎石取石6例;结石取净率为86.1%。平均手术时间14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72mL,平均肾造瘘管拔除时间5.3d,术后住院时间6.4d。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或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MPCNL是一种治疗肾结石行开放手术取石术后残留结石及复发性结石的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方式,可作为此类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手术致输尿管损伤的原因及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所行的1490例输尿管镜手术,对有输尿管损伤的72例进行总结,分析输尿管损伤的原因,总结输尿管损伤的处理经验,提出预防措施。结果1490例输尿管镜手术共有72例(4.83%)发生输尿管损伤,其中,输尿管口严重撕裂25例(1.68%),输尿管穿孔22例(1.48%),假道形成3例(0.20%),输尿管黏膜袖状剥离19例(1.28%),输尿管全层撕脱2例(0.13%),输尿管套叠1例(0.07%)。输尿管损伤患者留置双J管保守治疗68例,开放手术4例。结论正确的输尿管镜操作方法、充分认识输尿管镜手术致输尿管损伤发生的原因、不断提高操作技巧可减少对输尿管的损伤。出现损伤后应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对他达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他达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本评价共纳入11篇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漏斗图”显示不对称图形,表明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果 表明他达那非治疗使50%的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中有关勃起的评分达到正常(≥26分),与安慰剂相比,能提高评分7.52分,增加插入成功率25%、性交成功率40%,提高勃起功能改善率209%,提高国际勃起功能指数中性交满意度、治疗总体满意度评分分别达3.20分和3.08分。结论 虽然潜在的发表偏倚不可避免,纳入的研究质量不一,但目前的Men分析结果显示他达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有效,并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4.
背景:持续性雄激素抑制(continuous androgen suppression,CAS)是目前晚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CAS不仅可能导致前列腺癌的雄激素依赖状态迅速丧失,使预后更差,而且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及费用明显增加。近年来的一些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性试验显示,间歇性雄激素抑制(intermittent androgen suppression.LAS)可能避免或至少能够减少以上缺点。但是目前仍有争议。目的:回顾关于LAS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明确LAS是否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研究选择:选择关于LAS的献,不排除其是否为随机、盲法等论证推荐的章。数据来源:进行全面的检索,检索手段包括电子检索、手工检索及个人通信等。数据提取:对检索到的LAS及CAS研究章中相关信息进行综述。主要观察指标:LAS与CAS比较,可能延缓前列腺癌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状态,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副作用和治疗费用。结果:实验研究提示,周期性地进行LAS可能恢复肿瘤细胞的凋亡能力,从而延缓雄激素非依赖状态的产生;临床观察也提示LAS可能能够延缓前列腺癌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状态,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性欲、性功能等)以及减少治疗相关的费用和副作用。2个正在进行的随机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也证实LAS较之于CAS3年进展率要低,而生活质量尤其是性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AS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是可行的,可能是比CAS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在推荐其作为晚期前列腺癌的常规甚至标准治疗方式之前,有必要获取来自随机临床试验乃至系统综述的证据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研究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对卡介苗(BacillusCalmette-Guerin,BCG)感染的人脐血源性树突状细胞分泌的Thl/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膀胱肿瘤效应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将其诱导培养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采用BCG感染DC,并与前列腺素E^2(PGE^2)、塞来昔布等共培养,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Thl型细胞因子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结果:经鉴定证实获得形态学及表型典型的DC。ESISA检测结果显示BCG可同时增加DC的IL—12和lL—10分泌,而塞来昔布剂量依赖性地显著增强BCG感染DC的IL-12的表达,抑制其IL-10表达;PGE:的作用与此相反,提示塞来昔布可诱导偏向Thl型而PGF^2。可诱导偏向Th2型免疫应答的免疫漂移作用。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能够增强BCG激活的Thl型免疫应答,抑制Th2型应答,诱导向Thl型应答漂移,从而增强BCG激活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ox-2活性下调PGEz的表达,从而遏制PGE。诱导的IL—10的分泌及其对IL—12分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6.
药物治疗急性非特异性附睾炎的效果与复发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急性非特异性附睾炎的效果及复发的原因。方法:对179例经正规药物治疗的急性非持异性附睾炎患者(药物组)进行疗效观察,并对40例经药物治疗后行附睾切除术的附睾标本(手术组)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组经治3个月后,153例(85.5%)患者仍存在附睾硬结,27例(15.1%)于症状完全消失后2~8周出现复发;手术组11例(27.5%)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有6例发现L型细菌,药敏试验情况各异。结论:药物治疗对本病患者有较好的效果;但部分患者难以治愈,主要是附睾结节内残留的病原体,尤其是L型细菌引起,故治疗中应选用作用于细胞膜的药物,并适当结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比较卡介苗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对国人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和治疗的毒性。材料与方法检索国内关于术后卡介苗与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治疗表浅性膀胱癌的比较研究,按预设的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进行统计学的综合分析(Meta分析)。结果 共有6个研究,包括342例病人符合纳入标准,研究质量均为B级。其中1个研究提示卡介苗预防复发的疗效明显优于丝裂霉素C,其余5个研究显示两种治疗方式疗效无显著差异,Meta分析结果显示,卡介苗预防复发的疗效明显优于丝裂霉素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优势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3、0.32—0.92(P=-0.02〈0.05)。4个研究报道了治疗毒性主要是膀胱炎的比较,其中1个研究提示卡介苗治疗膀胱炎发生率显著高于丝裂霉素C组。另3个研究则提示无显著差异,Meta分析显示总的膀胱炎发生率卡介苗显著高于丝裂霉素C组(优势比2.72.95%可信区间1.38-5.38,P=-0.004〈0.05)。结论卡介苗膀胱灌注对国人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预防作用显著优于丝裂霉素C.但其治疗毒性发生率(膀胱炎)明显高于毖裂雹素C. 相似文献
28.
卡介苗与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疗效及毒性比较的Meta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卡介苗(BCG)与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治疗对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预防作用及治疗毒性等方面的特点。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BCG与MMC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比较性研究文献,对结果进行统计学综合分析(Meta分析)。采用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作为评价比较疗效及毒性差异的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4.2软件。结果共收集国内外17个临床研究,包括1600例进行BCG、1503例进行MMC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被纳入分析。最大随访期内,BCG治疗组与MMC治疗组分别有599例(37.4%)、684例(45.5%)复发。Meta分析显示,BCG与MMC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G显著优于MMC(OR0.58,95%CI 0.42~0.80,P=0.0009)。8个较详细报道治疗副作用的比较研究中,Meta分析显示膀胱炎发生率BCG组显著高于MMC组(OR1.97,95%CI 1.31~2.98,P=0.001)。结论BCG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作用优于MMC,可以显著减少肿瘤复发,但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高于MMC。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将我科2011年1-12月患有胃食管反流新生儿82例,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体位干预护理方法。结果:体位干预护理4天后记录、比较2组患儿呕吐发生例数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实验组患儿呕吐8例,吸入性肺炎3例;对照组患儿呕吐20例,吸入性肺炎14例,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干预护理能明显减少胃食管反新生儿的呕吐次数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0.
血清TPSA与F/T检测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检测及其比值(F/T)在BPH及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各种因素对BPH患者TPSA值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38例BPH患者及35例PCa患者血清TPSA、F/T的差异进行比较;另观察几种因素对298例BPH患者的影响作用。结果:总体比较两组间TPSA及F/T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灰区(4μg/L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