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观察纳米自组装肽RADA16-Ⅰ与脱钙骨基质复合富集材料的表征及性能,为选择性细胞滞留技术(selective cell retention,SCR)提供一种优化的骨髓富集材料.方法 RADA16-Ⅰ在阳离子触发下与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DBM)构建复合材料.三维视频显...  相似文献   
42.
胸椎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的肺外结核,病程长,呈慢性消耗,致瘫率高,尤其对儿童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尽管手术治疗可清除结核病灶、改善血运、加快骨病灶愈合、防止或解除脊髓压迫、维持脊柱稳定性及缩短疗程[1-2],但术后护理不容忽视。儿童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手段促进胸椎结核患儿术后较快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我们每位护理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的构成情况,测量髂间三角解剖参数: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L5椎体下缘、S1椎体上缘髂血管间距;髂间三角顶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5/S1椎间隙宽度.根据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1.2cm;0.6~1.2cm;<0.6cm且>0;≤0)定义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计算髂间三角面积、L5/S1椎间盘显露百分比.结果:髂血管间隙由左侧髂静脉、右侧髂动脉组成占54例(87%);双侧均为髂动脉或髂静脉各占4例(6.45%)、2例(3.23%);左侧髂动脉、右侧髂静脉占2例(3.23%).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分别为42(67.7%)、11(17.7%)、7(11.3%)、2(1.6%)例.Ⅰ、Ⅱ、Ⅲ型各解剖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5/S1椎间隙宽度为5.3±0.6cm.Ⅰ、Ⅱ、Ⅲ型髂间三角显露面积分别为5.00cm2 (1.42~11.90cm2)、1.04cm2(0.49~2.12cm2)、0.33cm2(0.10~0.92cm2),椎间盘显露百分比分别为78.3%、59.4%、42.5%.结论:腹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有助于L5/S1前路手术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44.
以病例为中心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学习知识的教学模式,CBL教学可以强化分析、评估以及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员可以对学员的临床知识水平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估,而基于团队的CBL可帮助学员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心J。骨科作为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种多,对解剖基础要求高,见习教学在培养医学员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比较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 检索PubMecd、Science Direct、Medline、CNKI等数据库,获得2012年3月以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融合组)与非融合内固定术(非融合组)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5.1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合并,计量资料以均值差及双侧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双侧95% CI作为效应尺度进行分析,部分资料通过手动合并完成.结果 检索获得相关临床对照研究英文文献8篇,中文文献1篇,相关Meta分析2篇,剔除l篇重复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后凸角矫正、术后椎体高度矫正及矫正丢失、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发病率、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融合组后凸角矫正丢失较融合组严重,而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明显低于融合组.结论 对于部分胸腰段爆裂骨折,非融合内固定术在解除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相似的疗效,但显著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并可通过取出内固定恢复固定节段的运动功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脊髓锐器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脊髓功能的预后规律。方法定期随访、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4月~2006年6月收治的8例脊髓锐器伤的治疗、预后转归情况。8例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10~32岁,平均21.4岁。均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入院后经甲泼尼龙、神经节苷脂、高压氧及脱水综合治疗,术前和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观察。结果经过平均5.4个月治疗后,所有患者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满意,生活完全自理。平均随访17个月,其中4例下肢感觉恢复正常,4例残留部分感觉障碍;5例运动完全正常,3例遗有部分运动功能障碍,轻度跛行。结论脊髓锐器伤多为不完全性脊髓横断伤,局部创伤小、出血少、离断的神经组织无明显移位、纤维瘢痕组织增生少,脊髓功能恢复好;脊髓功能的恢复在伤后3周左右达高峰;药物促进离断后无明显移位的轴突原位修复、残留神经纤维的代偿可能是脊髓锐器伤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7.
羊脱钙骨基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性能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制备山羊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研究其物理和生物力学特性,为其作为理想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制备山羊完全脱钙骨基质,观察其色泽、质地、孔隙度等物理性状,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孔隙度,测量其孔径;通过测定吸水率评估其亲水性;用生物力学测定仪测定其不同压缩比率下的瞬时形变恢复率、最大形变恢复率及最大极限压缩强度.结果 标准化制备DBM呈乳白色,密度均匀,表面布有较多的微孔,扫描电镜观察其孔径范围为350~450(409.2±39.7)μm,吸水后膨胀,最大值吸水率达(419.0±44.4)%;生物力学测定显示,DBM位移是压缩强度的函数,DBM压缩20%和30%时其最大极限强度分别为(1.43±0.35)N和(1.62±0.51)N,瞬时形变恢复率分别为100%和(91.0±8.2)%.结论 完全脱钙骨基质孔径大,亲水性强,形变恢复好,利于细胞的黏附生长,是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8.
纤维蛋白凝胶包裹的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的制备与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和优化纤维蛋白凝胶包裹的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fibrin-gel-coated vancomycin alginate beads,FG-Vanco-AB),探讨其在骨科抗感染治疗中的可能应用.方法 应用滴注法制备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通过分别改变万古霉素和藻酸盐溶液的浓度,优选万古霉素含量高的微球;然后用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凝胶包裹,通过检测各组万古霉素有效的释放时间来筛选适当包裹微球.结果 随着万占霉素和藻酸盐溶液浓度的升高,微球中的万占霉素含量增高,16%藻酸盐和50 mg/ml万古霉素等体积混合液制备的微球中万古霉素含量最高,达(27.36±0.90)%;在前述微球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包裹的微球的缓释实验显示,75 ms/ml纤维蛋白包裹的微球释放的万占霉素的浓度达到可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天数为19 d.结论 优选后的FGVanco-AB可达到有效杀菌浓度的释放天数显著延长,增加了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9.
<正>枢椎脱位是常见的上颈椎疾患,由于寰枢椎正对口咽后方,手术入路仅能通过经口方式来进行[1]。口腔为有菌环境,为Ⅱ类手术切口。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重要,我科对采用经口入路行寰枢椎脱位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枢椎脱位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1~59岁,平均43.7岁。外伤6  相似文献   
50.
转型期的医患关系面临较多挑战,矛盾的产生无非源于利益与沟通两个方面[1‐2]。利益问题须有赖于国家对医疗相关配套设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转型虽需一定时间但终会改善。而沟通问题则需要医务人员长期重视,因为即便是在具备比较完备的医疗保险制度、对患者利益问题给予了较为充分保障的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多起源于沟通问题的医患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