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功能化自组装纳米多肽DGEAmx水凝胶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粘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功能化自组装多肽形成的纳米级结构特征;用倒置显微镜对贴壁细胞拍照计数,对比细胞粘附情况;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形貌;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成骨分化特异性基因Ⅰ型胶原(ICAM-1)和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的表达来评价成骨效果.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功能化自组装多肽DGEAmx可以形成纳米纤维网状结构;倒置显微镜对贴壁细胞拍照计数结果显示在30、60、90 min时DGEAmx组对比RADA16-Ⅰ组粘附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在培养第3、5、7天,DGEAmx组MSCs增殖较RADA16-Ⅰ组明显增高(P<0.05);DGEAmx组成骨诱导3、7、14 d后,ALP活性高于RADA16-Ⅰ组(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成骨诱导3、7、14 d后DGEAmx组较RADA16-Ⅰ组有更高的ICAM-1和OCN的表达(P<0.05).结论 功能化自组装多肽DGEAmx纳米纤维水凝胶支架能促进MSCs粘附、增殖和成骨分化,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的场所由课堂转变成临床,学习对象由书本转变成病患,学习方式由讲解转变成自学,学生们需要将前期学习的书本知识归纳、总结,并在临床的学习对象上找到对应点,完成医学知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1]。笔者多年来的临床带教经历表明,自学能力强、善于观察和总结问题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快地完成转变。但是,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育,大部分医学生疲于应付大量书本知识的记忆,很少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因此也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新型的微动型交锁髓内钉,在山羊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中验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25 kg重的青山羊股骨12个,测量股骨长度、髓腔近、中、远端直径。根据所得参数,研制微动型交锁髓内钉定系统,并在8只山羊股骨上制备长2 cm段状缺损模型。[结果]山羊股骨长(13.2±0.83)cm;前曲度为(9±1.22)°,髓腔近、中、远端股骨直径分别为(12.7±0.35)mm、(12.3±0.21)mm、(12.7±0.33)mm,其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自行研制的交锁钉长125 mm,直径9 mm,近端锁孔直径为4.0 mm,远端髓孔轴向直径5.5 mm,回位弹簧直径为1 mm,长11 mm,内径7.2 mm;锁钉直径4 mm,用于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内固定术后4、24周观察无1例出现断钉和内固定失效,且最大抗压强度达5 000 N以上,在50~800 N的轴向压力作用下,产生0.7~1.4 mm的微动。[结论]研制的新型微动型交锁髓内钉,可产生轴向的微动,经在体动物试验证实用于观察应力刺激对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应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核酸适配体是经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筛选得到的单链寡核苷酸分子序列。因其与作用物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与特异性,较传统的抗体具有成本更低、稳定性更高、无免疫原性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医学检验、靶向药物等多种领域。当前,其在骨科还是一个新兴的应用与研究领域,主要进展体现在骨与软骨组织再生、骨肿瘤疾病的诊治。因核酸适配体筛选流程繁琐、失败率高,目前关于其的研究与应用较少。本文对核酸适配体的应用现状及其在骨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纤维蛋白凝胶包裹的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其在骨组织工程中可能的应用.方法 应用滴注法制备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然后用纤维蛋白凝胶包裹,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以及成骨基因的表达来评价不同浓度的微球对共培养的MSCs诱导成骨的影响.结果 MSCs可在不同浓度微球溶液中生长,浓度为0.02、0.2和2.0g/L的藻酸盐微球溶液中的MSCs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依次增强,在成骨诱导的18d内,0、0.02、0.2和2.0g/L相应的最高值分别为(0.809 4±0.028 5、0.803 2±0.023 4、1.236 7±0.028 0、1.562 1±0.059 7)pg·min-1·cell-1.成骨分化的调控基因转录因子核心结合因子1以及Ⅰ型胶原基因在各实验组均有表达. 结论纤维蛋白凝胶包裹的万古霉素藻酸盐微球可促进共培养的M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转录因子核心结合因子1和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并未被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胸、腰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28例复杂性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男15例,女13例;年龄7~58岁,平均34岁。胸椎12例,胸腰段7例,腰椎9例。单节段受累13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或以上者3例。7例合并腰大肌脓肿,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17例合并后凸畸形。均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及椎旁病灶清除,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予标准抗结核化疗。定期随访观察结核治愈、神经功能改善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7个月,平均20.7个月。26例术后12~18个月获得临床治愈;1例术后结核复发2次,经再手术后治愈;另1例发生内固定移位,但骨质愈合良好。术前存在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除1例末次随访时ASIA 分级为D级外,余均恢复至完全正常。术前后凸畸形平均为37.1°±18.5°,术后矫正至13.6°±9.8°,末次随访时15.8°±10.3°。围手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1例为术中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再次手术后治愈;另1例为术区感染,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对于复杂性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且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病灶清除技术难度较高,学习曲线较长,并存在损伤前方大血管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估经后路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9例因未能完成随访剔除本研究,最终85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术式选择分为动态组44例和单摘组41例,术后随访5年以上。比较2组患者临床评估指标(VAS、ODI)、影像学评估指标(腰椎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复发、腰椎不稳、螺钉松动及伤口感染)情况。结果动态组在末次随访时VAS及ODI优于单摘组(P<0.05)。末次随访时动态组椎间隙高度下降约12.75%,单摘组下降24.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与术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手术节段末次随访时保留(4.05±0.79)°的活动度,约为术前活动度的45.30%,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单摘组复发5例,其中4例行保守治疗,1例再次手术。动态组未出现腰椎失稳病例,单摘组有3例失稳病例,其中1例因手术节段滑脱,出现腰痛及下肢神经症状再次手术,2例因无症状随访观察;2组均未出现螺钉松动及伤口感染病例。结论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中长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减少手术节段的复发和腰椎不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间充质干细胞在藻酸盐微球溶液中增殖和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藻酸盐微球作为缓释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对种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制成不同浓度的藻酸盐微球溶液,将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其中,观察其生长和增殖情况;置换成骨诱导培养基后,通过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量以及细胞外钙基质分泌来评价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藻酸盐微球溶液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影响不同,随着浓度的增高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越受抑制,浓度达到10g/L时不适合细胞生长;在成骨诱导培养基中,藻酸盐可以促进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合成量的增加,并表现剂量依赖性,即藻酸盐浓度越高效应越明显,生长在藻酸盐溶液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分泌细胞外钙基质。[结论]一定剂量的藻酸盐微球溶液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影响很小,且可促进细胞内成骨活性分子的合成,适于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缓释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路与后路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7月本科收治的56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18 ~76岁,平均38岁.其中前路术式组26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术式组30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定期随访观察结核治愈、神经功能改善及后凸、侧凸畸形矫正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植骨融合时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后凸及侧凸畸形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前及末次ASIA等级评分及并发症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 ~ 56个月,平均29个月,均获得临床治愈.在后凸及侧凸矫正角度丢失方面,前路术式组>后路术式组.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改善、后凸及侧凸畸形矫正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均能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与前路术式相比,后路术式在后凸和侧凸矫正角度的维持上优势明显,安全性好,更具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体外构建可序贯释放炎症因子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骨修复材料并评价其体外成管化能力.方法 在脱钙骨基质(DBM)表面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实现白细胞介素(IL)-4的内层耦联及缓释,以诱导后期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通过藻酸盐缓释系统实现干扰素(IFN)-γ的外层负载及早期释放,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Transwell迁移实验、管腔形成实验等手段观察因子的释放动力、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评估复合材料的促血管生成能力.结果 构建的复合材料在早期快速稳定释放IFN-γ,可诱导巨噬细胞高表达M1型标志物,分泌IL-8等炎症因子;第4天开始在IL-4的释放作用下巨噬细胞向M 2型极化,大量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 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复合材料可明显促进人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向Mp的迁移,阻断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抑制此作用;还可明显促进管腔形成,VEGF受体2(VEGFR2)抑制剂可阻断此效应.结论 序贯释放炎症因子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复合材料在体外有促进管腔化生成作用,可为组织工程骨修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