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202篇
综合类   147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37篇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Hypersil ODS2 C18柱;以甲醇-pH为7.5醋酸三乙胺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液相色谱分离,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40℃.结果 盐酸特比萘芬在8.4~168.0 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13%,RSD为1.6%.结论 本HPLC法简单、快捷、准确,可作为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阿立哌唑血药浓度与临床应用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测定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阿立哌唑的血浆药物浓度,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并对血药浓度与疗效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推测阿立哌唑最佳血药浓度。结果阿立哌唑血药浓度与药物剂量、PANSS减分率及TESS分值呈正相关。最低有效血药浓度为364μg/L,发生不良反应的血药浓度阈值为550μg/L。血药浓度在364—550μg/L的范围内疗效较好,副反应较轻。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最佳血药浓度为364—550μg/L.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胶囊和阿魏酸钠片在健康志愿受试者中的药动学和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次口服受试制剂阿魏酸钠胶囊和参比制剂阿魏酸钠片,均100 mg,采用HPLC-UV检测方法,测定血浆中阿魏酸钠浓度,采用Das2.1程序计算其药动学参数,评价两种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021±0.286)μg/ml和(1.066±0.397)μg/ml,tmax(0.388±0.078)h和(0.371±0.083)h,t1/2(0.887±0.431)h和(0.824±0.404)h,AUC(0~t)(0.613±0.172)μg.h/ml和(0.614±0.235)μg.h/ml。结论:受试制剂阿魏酸钠胶囊和参比制剂阿魏酸钠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肢足背皮温,截肢(趾)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3.56±0.38)分低于对照组的(4.95±0.4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肢足背皮温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患肢足背皮温(30.84±0.58)℃高于对照组的(30.01±0.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截肢(趾)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后,不仅可以缓解疼痛症状,还能够提高患肢足背皮温,降低截肢(趾)率,其临床价值较显著。  相似文献   
95.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成功愈合取决于多种内源和外源因子,愈合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改变往往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骨不连的发生率在5%~10%之间,随着严重损伤患者数量增多,骨不连发生率亦在随之增加。骨不连有很高的社会经济负担,主要是由间接成本造成的,如由于治疗时间长而造成的生产力损失。近年来,对于骨不连发病的影响因素、诊断及治疗方式的研究加深了外科医师对骨不连的认识。随着对骨不连认识的不断深入,外科医师对骨折的早期处理也进行了改善,从而降低了骨不连发生的风险,另外对骨不连本身的处理方式也得以进一步改良。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回顾目前已发表的文献,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骨不连这一骨折并发症的认识以及为临床上选择恰当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余斌 《医学信息》2002,15(1):31-31
目的 确定转移性前列腺癌及转移性肾细胞癌中肿瘤新生血管是否表达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Prostatespecificmem braneantigen,PSMA)是近年来克隆出的一种膜结合糖蛋白 ,分子量为 10 0 KD,是一种细胞膜表面标志物 ,和转铁蛋白有序列同源性 ,其含量在前列腺癌细胞中最高 ,近年来发现在非前列腺原发的恶性肿瘤的新血管生成细胞中亦有 PSMA的表达。方法 取 2 2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及 2 0例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取其骨、淋巴结、肝、肺及软组织。利用生物素 -抗生物素的结合反应 ,研究抗 PS…  相似文献   
97.
余斌  管四炎 《浙江医学》2021,43(13):1450-145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132例,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68例(观察组),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64例(对照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腰背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两组患者痛觉、触觉、运动功能评分、椎体前高比、椎管侵占率、伤椎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痛觉、触觉、运动功能评分、椎体前高比均高于对照组,椎管侵占率、伤椎后凸Cobb角、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有助于促进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腰背功能。  相似文献   
98.
熊元  米博斌  闫晨晨  李卉  周武  孙云  夏天  曹发奇  侯志勇  于腾波  喻爱喜  赵猛  谢肇  赵劲民  吴新宝  蒋协远  余斌  张殿英  吴丹凯  刘光耀  刘国栋  花奇凯  刘梦非  胡益强  程鹏  薛航  卢力  楚翔宇  胡良聪  陈朗  查康康  林传陆  余臣焱  陶然阳  林泽  谢旭东  韩艳玖  郭晓东  叶哲伟  周启胜  刘勇  王俊文  夏平  车彪  胡冰  何承建  王光林  王栋梁  林凤飞  倪江东  王爱国  傅德皓  董世武  陈林  许新忠  苏佳灿  唐佩福  姜保国  张英泽  付小兵  刘国辉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 《中华创伤杂志》2023,(6)
慢性难愈性创面(CRW)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及预后差等原因, 是临床上面临的最具挑战性难题之一。针对CRW病因复杂、疗效不佳的现状, 相关领域诊疗专家有必要对CRW的诊疗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 并制订规范化诊疗指南。为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 依据需求牵引及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临床问题形成推荐意见, 最终制订《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 从CRW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术后管理、并发症预防与合并症管理及康复治疗与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9条推荐意见, 为CRW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老年下肢关节置换术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中不同定位方法的优势。方法 选择择期行膝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5岁)共6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成3组,应用新型神经阻滞针,分别使用鞘膜突破定位、B超引导定位和二者结合的定位方法行患肢连续股神经阻滞并留置导管术后镇痛。观察3组患者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术后安静/活动时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发生率、穿刺置管部位有否感染、神经损伤、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其他镇痛药物使用量、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鞘膜突破定位组一次操作成功置管为75%,置管平均操作时间(3.1±0.4)min;超声引导组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90%,置管平均操作时间(4.9±0.7)min;鞘膜突破结合B超定位组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90%,置管平均操作时间(3.5±0.5)min,置管平均操作时间每两组之间互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操作成功率鞘膜突破定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毕6、12、24、48h静止/活动时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无显著区别;3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刺置管部位感染、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也均未使用其他止痛药物。3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4.27±6.6)h;镇痛结束拔除留置导管后仅超声引导组有1例患者大腿前部及膝关节内侧皮肤略感麻木,余患者均异常症状。结论 使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老年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采用鞘膜突破定位、超声引导定位及两者结合定位镇痛效果相似。鞘膜突破定位与超声引导定位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缩短置管操作时间,一次操作成功率高,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0.
前臂中段断肢再植后,因损伤断裂的远端肌组织失神经支配,必然发生变性、粘连,阻碍近端正常肌组织的伸缩效应,引起手伸屈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补救办法。我们将远端失神经支配的变性、粘连组织切除,保留远侧肌腱,利用骼胫束条桥接远端肌腱和近端肌组织及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肌恢复手的伸屈功能及肌力,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1 病例摘要 例 1男性, 29岁,例 2男性, 18岁,均前臂中段断肢再植。两患者手的抓、握、捏功能丧失。治疗方法 (1)将远端失神经支配变性、粘连的肌组织切除,保留肌腱、肌腱膜,并将各肌腱分离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