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1.
12.
13.
[目的]探讨智能化手术室教学培训与考评软件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在职培训质量。[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随机分组、同期培训考评方法,试验组应用智能化手术室临床教学培训与考评系统,对照组应用传统人工培训与考评方法,评价两组在培训内容完成率、出卷耗费时长、考评时间、考评空间选择、阅卷时间、成绩汇总方法、问题分析、资料保存方法、考核执行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培训内容完成率、出卷耗费时长、考评空间、阅卷时间、成绩汇总、问题分析、资料储存、考核执行率各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考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化手术室临床教学培训与考评系统的应用,有机结合了手术室工作特点,实现了临床培训与考评形式的多样化、考试空间自由化、考试时间便利性、阅卷评价智能化,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在职人员教学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手术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手术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手术相关护理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Cochrane Library、JBI、PubMed、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指南库、苏格兰院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护理学会网站、围手术注册护士协会指南库、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数据库、美国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网站、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网站、中国指南网等数据库内关于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系统评价、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0月30日。由2名研究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指南5篇、Meta分析1篇、证据总结1篇。从7篇文献中提取18条证据,最终整合为6个维度17条最佳证据,包括风险评估、支撑面、预防措施、记录、教育培训和健康教育。结论临床护理人员需重视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管理,并根据具体临床情景有针对性地进行证据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iRNA)沉默己糖激酶-2(HK2)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3组:空白(Control)组、阴性对照(Negative)组和转染HK2 siRNA的实验(siRNA-HK2)组.将HK2 siRNA瞬时转染于MDA-MB231细胞,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检测转染前后HK2蛋白和mRNA表达;CCK-8实验观察不同剂量(0、2、4、6、8 Gy)X线照射下三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细胞在4 Gy照射下细胞凋亡率,观察siRNA干扰HK2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siRNA-HK2组HK2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降低.三组细胞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后,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递减的趋势,且siRNA-HK2组的存活率较Control组和Negative组明显下降(P<0.05).照射后,siRNA-HK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Negative组(P<0.01).结论 沉默乳腺癌细胞HK2基因可增加其对放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身动态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Patlak显像评价大鼠C6胶质瘤放疗增敏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建立24只大鼠C6胶质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齐墩果酸(OA)组、放疗组、OA+放疗组,每组6只。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行75 min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显像,将荷瘤鼠的左心室时间-活度曲线(TAC)作为输入函数用于Patlak分析获得Ki图像,选取动态PET图像最后一帧用于静态分析,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Ki值、肿瘤体积变化并记录大鼠存活时间。显像完成后,取出肿瘤组织行肿瘤增殖指数Ki-67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治疗前,4组SUVmax及K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9、0.858,P>0.05)。治疗后48 h,对照组、OA组的SUVmax、Ki值较治疗前升高(t=-10.697、-17.5... 相似文献
19.
有效教学在大学教学,特别是医学院校中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微观的分子水平来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抽象难懂,传统教学方式收效甚微.笔者通过几年的思考和探索,总结出了五点方法以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机械拍打小鼠腿部组织诱导机体的耐损伤变化,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60只健康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D、E组。A组不进行机械拍打,其余各组每天以50HZ·min-1的频率、1N的强度机械拍打小鼠右腿10min。B组拍打4d,C组拍打8d,D组拍打16d,E组拍打32d。各组达到拍打时间后,取拍打部位组织做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打拍部位肉眼改变:A组小鼠皮肤、皮下及肌肉组织颜色正常。B组皮肤红肿,皮下淤血明显。C组皮肤严重损伤,明显肿胀,表皮破溃,出血,肌肉萎缩。D组皮肤损伤逐渐修复,破损处开始结痂,皮肤变粗糙,变肌肉粗壮。E组皮肤损伤完全修复,皮肤更粗糙,角质层明显增厚,肌肉更粗壮。(2)普通显微镜下观察:A组皮肤组织结构、肌纤维正常;B组皮肤组织结构不完整,肌纤维断裂,部分萎缩;C组皮肤组织结构破坏,肌纤维明显萎缩;D组皮肤组织结构完整,肌纤维萎缩逐渐减少,部分肌纤维增粗;E组皮肤组织结构完整,肌纤维明显增粗,肌束间隙变窄或消失。(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组、E组拍打部位皮肤和肌肉组织的HSP70表达较A组明显增高。[结论](1)用一定频率,一定强度机械拍打小鼠腿部组织能诱导其产生耐损伤改变,雌雄鼠比较此变化无明显差异。(2)机械拍打可致小鼠受拍打部位皮肤肌肉组织中的HSP70表达上调。(3)机械拍打诱导小鼠产生耐损伤变化可能与局部组织重构、HSP70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