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3篇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肌肉的肌原纤维是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排列形成.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两组肌丝依赖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而发生相对滑动的结果。随着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发现在肌原纤维中存在着第三肌丝。当时被命名为纤肌丝,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确定了它的生化本质即肌联蛋白(titin)。最近几年.研究发现肌联蛋白与舒张性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现将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单中心老年下肢创伤或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预防现状,并评价不同抗凝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住院的老年下肢创伤或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 610例,详细记录患者病历资料,比较不同抗凝方案的应用现状,最终纳入长期就诊的随访患者867例,中位随访时间23d。根据在院抗凝方案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358例,胃肠外抗凝组290例和未抗凝组219例。记录各组终点(出血、缺血、全因死亡)事件发生,比较减低剂量利伐沙班、胃肠外抗凝和未抗凝之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全部患者在院期间抗凝率为74.8%,口服抗凝率为10.4%,胃肠外抗凝率为6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胃肠外抗凝组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较未抗凝组增加(HR=12.385,95%CI:2.733~56.130,P=0.001),胃肠外抗凝组发生缺血事件的风险较未抗凝组增加(HR=3.505,95%CI:1.158~10.614,P=0.026),利伐沙班组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未抗凝组降低(HR=0.178,95%CI:0.043~0.736,P=0....  相似文献   
23.
为探讨芦沙坦和苯那普利对心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抑制作用 ,以Wistar Kyoto (WKY)大鼠作为对照 ,老龄前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随机分为对照组、苯那普利 [10mg/ (kg·d) ]及芦沙坦 [30mg/ (kg·d) ]治疗组 ,治疗期为 3个月。结果发现 ,SHR对照组血压、心肌肥厚指标 (心脏重 /体重、左室 +室间隔 /体重 )、血中及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MAPK)明显高于WKY大鼠对照组 ,经苯那普利及芦沙坦治疗后 ,除芦沙坦组血中及心肌中AⅡ无下降外 ,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 (P <0 .0 1)。说明AⅡ及MAPK参与了SHR的血压升高及心肌肥厚的形成 ;苯那普利及芦沙坦可抑制AⅡ及MAPK的活性 ,从而起到降压及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冠状动脉内放射对PDGF-B和iNOS基因表达以及NO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冠状动脉内放射抑制再狭窄的机制,对23头小型猪冠誊劝脉行球囊过度扩张术,其中12例头在术后即刻通过^192Ir血管内放射治疗系统局部给予20Gy的放射剂量,其余11头作为对照缄。用反转录-聚合麦链反庆(RT-PCR)方法定量检测血管组织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ADLDGE DP ,UA IMJ PG TLD TP XEXKG RNUDWX RNOO(屡  相似文献   
25.
26.
27.
目的探讨男性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50例冠心病患者和24例对照男性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以年龄、体质指数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等多项指标为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32.9±9.4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4.6±5.1μg/L,P=0.0001)。Logistic回归均显示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是冠心病的一个显著性危险因素。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对照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0),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分为四等分,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每上升一个等分时,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加重一个或一个以上等级的可能性增加2.5倍;Gensini积分加重一个或一个以上等级的OR值为1.89。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和D-dimer水平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显著相关,而其他指标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作为内皮损伤的标志物,男性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老年稳定性心绞痛(SAP)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择老年SAP和UAP患者共132例,分为SAP组(58例)和UAP组(74例),均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ml稀释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观察治疗前后的hs-CRP、TNF-α、IL-6浓度.结果 治疗前,SAP组hs-CRP(2.02±0.14) mg/L、TNF-α( 10.36±0.65 )ng/L与IL-6 (7.53±0.36)ng/L低于UAP组hs-CRP(2.74±0.07) mg/L、TNF-α( 12.52±0.91 )ng/L与IL-6(8.15±0.9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UAP组hs-CRP (2.12±0.15) mg/L、TNF-α(10.98±0.39)ng/L与IL-6 (7.64±0.29)ng/L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SAP组hs-CRP( 1.99±0.09 mg/L)、TNF-α( 10.17±0.83 ng/L)与IL-6(7.33±0.79)ng/L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0.05).结论 在老年心绞痛患者中,丹红注射液可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机制,可辅助治疗心绞痛,尤其针对UAP.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后的组织学及形态学特征,建立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内介入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方法 对16头中国小猪左冠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行球囊过度扩张术,分别在术后3d和术后30d处死动物,通过HE、马宋三色和维尔霍夫-范吉杂色切片,观察血管最大内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狭窄程度、血管周长和管腔周长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  相似文献   
30.
李伟聪  闫伟  何昆仑 《临床荟萃》2013,(6):626-629,632
目的对男性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胱抑素C(Cys C)、血脂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CHD的男性患者34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1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145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90例。并设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CHD诊断的男性对照组134例。测定不同组别和不同病变支数的Cys C、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素氮和血脂水平,分析男性CHD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男性CHD患者的总胆固醇(TC)(4.15±0.83)mmol/L vs(4.33±0.8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29±0.71)mmol/L vs(2.54±0.72)mmol/L、载脂蛋白B(apoB)(0.76±0.20)g/L vs(0.86±0.20)g/L、血清脂蛋白a[Lp(a)](121.03±101.30)mg/L vs(206.60±189.26)mg/L、Cys C(0.99±0.18)mg/L vs(1.09±0.24)mg/L水平增高。CH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降低,(1.16±0.37)mmol/L vs(1.05±0.28)mmol/L,(1.27±0.28)g/L vs(1.19±0.22)g/L(均P<0.01)。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TC、Lp(a)、Cys C水平有升高趋势,HDL-C、apoA-Ⅰ水平降低,3病变组与其他组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C、LP(a)、Cys C是男性发生CHD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LP(a)、Cys C水平增高,apoA-Ⅰ水平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的风险升高(P≤0.01)。结论男性CHD患者存在多项血脂指标异常和胱抑素C水平升高,在AMI组和多支病变组更为明显,且这些指标是CHD和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注重胱抑素C和血脂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男性CHD的诊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