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胃肠道组织Ghrelin、酪酪肽(PYY) mRNA和蛋白以及两者位于下丘脑的受体mR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胃肠道成熟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0日龄和7日龄的新生大鼠各10只,分别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胃底组织Ghrelin mRNA和蛋白、结肠组织PYY mRNA和蛋白、下丘脑Ghrelin和PYY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 0日龄大鼠胃底Ghrelin mRNA表达高于7日龄大鼠(P<0.05),结肠PYY mRNA表达则低于7日龄大鼠(P<0.01).0日龄大鼠胃肠道Ghrelin和PYY 蛋白表达均高于7日龄大鼠(P<0.05).0日龄与7日龄大鼠下丘脑Ghrelin和PYY受体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成熟胃肠道组织Ghrelin和PYY蛋白合成分泌增加,起到促进胃肠道发育成熟的作用;而PYY mRNA与蛋白质表达的不平行状态提示该基因表达调控可能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对大鼠肠上皮屏障的影响。方法 7日龄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轮状病毒感染组,每组15只,予以人工喂养。轮状病毒感染组在喂养的第4天(即10日龄)给予轮状病毒1×106PFU灌胃,观察其腹泻病程,并分别于感染后第1、4、7天处死,采集血液及小肠组织,观测肠黏膜形态,检测血浆D-乳酸、肠道黏蛋白mucin2、细胞间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量及肠上皮细胞凋亡。结果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大鼠的D-乳酸水平升高,以感染后第4天最显著,在第1、4、7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mucin2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天增多(P<0.05),感染后第4天减少(P<0.05),第7天两组无差异(P>0.05);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claudin-1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天无差异(P>0.05),感染后第4天及第7天增加(P<0.05),以第4天最显著;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感染后第4天肠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可能与肠上皮屏障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抗CD44抗体对正常人T淋巴细胞增殖及对T淋巴细胞介导的生髓性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3h]TdR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DNA合成,利用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法检测T淋巴细胞介导的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单独抗CD44抗体对IL-2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DNA合成无明显影响,但协同抗CD2抗体后明显增强了抗CD2抗体对IL-2激活的T淋巴细胞DNA合成的抑制,单独抗CD44抗体即可抑制L-2知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协同抗CD2抗体后对IL-2激活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抑制更加明显。结论:CD44的交联所导致的阴性信号传入而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残的抑制可能是通过CD2交联而导的。抗CD44抗体和抗CD2抗体对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白血病细胞匠细胞毒作用的抑制可能与其部分地封闭了CD44分子和CD2分子的表达以及与干扰了Fas-FasL的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44.
母乳中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乳铁蛋白、cathelicidin和lactadherin,这些蛋白质在胃肠道中均可抵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抗病原微生物和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及趋化免疫细胞两个方面参与对婴儿感染的防御功能,从而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杀伤能力。另外,乳铁蛋白还可以通过促进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增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发现母乳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中让人们尤为关注的是母乳中含有的一种脂肪小球膜表面糖蛋白lactadherin。对其结构和功能以及临床调查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乳汁中的lactadherin可与轮状病毒交联,并且竞争性抑制轮状病毒结合到宿主小肠黏膜,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可有预防和减轻病情的作用;另外,lactadherin还可能有调节免疫系统、改变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有利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该文具体介绍近年来对lactadherin结构、功能及临床方面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时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的可能环节。方法给予成人外周血和脐血淋巴细胞共刺激(抗CD3、抗CD28单抗)和跨膜刺激(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和ionomycin,IM)后,应用[^3HI-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Western Blot法检测淋巴细胞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的表达。结果抗CD3 抗CD28单抗共刺激后,脐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明显增强;PMA IM跨膜刺激后,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改善更接近于成人。给予抗CD3 抗CD28单抗共刺激后,脐血淋巴细胞PLCγ1的表达低于成人外周血;刺激前后脐血淋巴细胞PLCγ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而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LCγ1表达则有显著增加。结论脐血淋巴细胞活化的下游途径可以发挥更接近于成人的作用,推测其功能障碍可能主要在于淋巴细胞活化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47.
人体胃肠道定居着一群非致病性共生菌,同时又频繁接触各种致病性病原体.为维持胃肠道内环境稳定,宿主必须Ⅸ分致病和非致病性微牛物,同时能有效启动合适的免疫和炎症应答.哺乳动物Toll样受体是模式识别受体家族成员,在启动对病原体进行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胃肠道上皮细胞几乎表达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Toll样受体亚型.胃肠道Toll样受体表达和激活是相互协同调节的.该文概述了胃肠道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在共生菌免疫耐受、胃肠道感染防御及胃肠道炎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不同发育时期SD大鼠肠道黏膜形态发育及树突状细胞发育与活化的关系.方法 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在3、5、7、9、11周应用图像分析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幼鼠肠黏膜绒毛与肠集合淋巴结发育状况及肠树突状细胞发育及活化指标.结果 不同发育时期肠绒毛长度、绒毛宽度、绒毛面积、隐窝深度及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发育时期小肠集合淋巴结面积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周龄的增加,肠道OX62 总树突状细胞增加,OX62 /CD4-/OX41-亚型树突状细胞减少,同时,OX62 /CD4 /OX41 亚型树突状细胞增加,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周龄的增长,SD大鼠小肠绒毛-隐窝轴增殖分化,肠道树突状细胞逐渐发育与成熟,且两者的发育成熟状况基本同步.SD大鼠肠黏膜形态及黏膜免疫细胞早在断乳期就逐渐成熟,在7~9周时发育幅度最大,并在11周时逐渐达到成熟状态.断乳早期,食物改变会影响SD大鼠肠道黏膜形态发育及树突状细胞发育活化.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用含乳铁蛋白(LF)配方奶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和外周血细胞各参数的影响以及配方奶中LF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将1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按自愿及随机抽样原则分为LF配方奶组、其他配方奶组以及母乳喂养组,最终完成评估的婴儿96例,每组32例.于出生时、出生后42 d、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身高、体重和头围测量;出生后3、6个月检测外周血血常规;出生后6个月进行丹佛发育筛查测试(DDST).结果 出生后3个月,三组婴儿身高、体重、头围及血常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6个月,LF配方奶组婴儿头围和体重、单核细胞绝对数明显高于其他配方奶组(P<0.05),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均明显高于其他配方奶组和母乳喂养组(P<0.05).母乳喂养组身高、体重、头围与LF配方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则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奶组(P<0.05).结论 LF配方奶喂养有助于促进婴儿的造血能力和预防婴儿贫血,在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方面与母乳喂养的效果相似.推荐在婴儿配方奶粉中宜添加LF,对母乳喂养儿则宜适当补充铁剂.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胆红素脑病动物模型制作及其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 (EAA)神经递质变化。方法 豚鼠腹腔内给予胆红素 2 0 0 μg/g后 8h ,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 ,在体脑内微透析提取神经突触间细胞外液 ,HPLC检测分析天冬氨酸 (Asp) ,谷氨酸 (Glu)和甘氨酸 (Gly)。结果 胆红素毒性脑组织神经元及其线粒体肿胀 ,细胞外Gly含量为2 1 .35± 4.87μM ,明显高于对照组1 4 .0 2± 1 .5 6 μM (P <0 .0 1 ) ;胆红素毒性脑组织细胞外Asp ,Glu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胆红素毒性脑组织细胞外甘氨酸 (Gly)含量增加 ,可提高NMDA受体对EAA神经递质Asp及Glu敏感性 ,致NMDA受体过度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