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72篇 |
免费 | 264篇 |
国内免费 | 14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5篇 |
儿科学 | 44篇 |
妇产科学 | 19篇 |
基础医学 | 170篇 |
口腔科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572篇 |
内科学 | 510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205篇 |
特种医学 | 31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76篇 |
综合类 | 1362篇 |
预防医学 | 447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452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394篇 |
肿瘤学 | 1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5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95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193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199篇 |
2007年 | 211篇 |
2006年 | 203篇 |
2005年 | 212篇 |
2004年 | 221篇 |
2003年 | 191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114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107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71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8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6篇 |
1963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2.
GIEBEL系统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GIEBEL内固定系统固定的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9例31膝,平均53.5岁的膝内翻患者进行评价。术前内翻畸形平均12.29°;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对患膝进行精确的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应用GIEBEL系统内固定截骨端。手术前后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量内翻角、机械轴线和解剖轴线。记录内外侧关节间隙距离的差值以及关节活动度。同时进行Lysholm评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对19例患者平均随访22个月。术后1例腓总神经一过性麻痹,2例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截骨处至术后12~16周均骨性愈合。测量矫正角度平均12.32°。3例患者残留膝前疼痛和关节绞锁症状。在随访期间膝内外侧间隙无明显退变加重。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9.5%。84.2%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除膝关节活动度外,Lysholm评分、内外关节间隙差以及内翻角度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GIEBEL系统可有效地固定胫骨高位截骨术截骨端,对轻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固定强度大,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53.
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13例手术治疗的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年。随访内容以患者的主观感觉为主,包括患肢麻木、酸痛、乏力、手部精细活动、发冷及肌肉萎缩等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术前13例均主诉有患肢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觉减退),术后患肢感觉异常完全缓解或明显改善者12例(12/13),占92.4%;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3),占7.6%。手部肌肉萎缩恢复者或改善者11例(11/12),占91.7%;手部肌肉萎缩无恢复或加重者1例(1/12),占8.3%。自觉患肢活动改善或症状完全缓解者11例(11/12),占91.7%;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2),占8.3%。术前主诉有颈肩部酸痛者5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缓解者4例(4/5),占80%;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占20%。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是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采用二期膀胱黏膜半管状重建尿道术治疗后型尿道下裂的临床研究。方法81例后型尿道下裂病例采用二期手术:一期手术将阴茎海绵体完全伸直,阴茎包皮内板和背侧皮肤预置于阴茎腹侧;二期手术采用半管状阴茎阴囊皮肤+半管状膀胱黏膜成形尿道术。结果81例后型尿道下裂患者矫形后形态几乎接近正常。手术成功率为86.4%(70/81),尿瘘发生率为13.6%(11/81),8例(9.9%,8/81)发生尿道狭窄,经尿道扩张治疗后痊愈。结论二期膀胱黏膜半管状重建尿道术治疗后型尿道下裂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阴茎手术对勃起功能的影响并评估术后长期小剂量使用伐地那非对勃起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选择阴茎手术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伐地那非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术后5~7 d开始服用伐地那非10 mg,隔日1次,持续12周;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 100 mg,每日1次,持续12周。IIEF-5问卷评估术前和用药后3个月、6个月勃起功能改变。结果:治疗组术前IIEF-5评分为(14.21±3.62)分,术后3、6个月IIEF-5评分[(18.83±2.98)分,(20.13±2.98)分]较手术前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而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勃起功能下降,IIEF-5评分(13.38±2.82)分较术前(15.80±3.02)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术后IIEF-5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阴茎手术后小剂量长期服用伐地那非有助于恢复和保持阴茎的勃起功能。 相似文献
56.
前路K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路K型钢板结合钛网在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32例,所有病例骨折块椎管占位率〉50%,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Frankel分级:C级9例,D级23例。均采用椎体侧前方减压,椎体间钛网自体骨植骨及K型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8.9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示全部骨性愈合,钢板螺钉无松动,脊柱序列正常。结论侧前方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前路K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7.
下肢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对策: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原因,观察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治疗这类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并发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患者(其中股骨5例,胫骨7例;肥大型8例,萎缩性4例),采用稳定骨断端(更换更粗髓内钉+阻挡钉)、矫正骨畸形(阻挡钉+复位器)以及增强骨愈合能力(内植骨技术)的办法,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年(平均1.5年)。所有患者最终获得骨性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4.7—13.5个月,平均7.8个月。所有患者主观疼痛症状消失,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是一种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8.
59.
60.
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微侵袭神经导航系统是近年来影像神经外科的新进展,它融立体定向技术,计算机医学影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侵袭技术为一体。是在虚拟的数字化影像与实际神经系统解剖结构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在整个脑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定位导航,有利于选择最佳手术人路、术中病灶精确定位,以最小的损伤,达到病灶的满意切除。本综述导航系统的发展概况、工作原理、应用方法、适应证及影响精确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