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72篇 |
免费 | 265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5篇 |
儿科学 | 44篇 |
妇产科学 | 19篇 |
基础医学 | 170篇 |
口腔科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572篇 |
内科学 | 510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205篇 |
特种医学 | 31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76篇 |
综合类 | 1362篇 |
预防医学 | 447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452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394篇 |
肿瘤学 | 1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5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95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193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199篇 |
2007年 | 211篇 |
2006年 | 203篇 |
2005年 | 212篇 |
2004年 | 221篇 |
2003年 | 191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114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107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71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8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6篇 |
1963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胆总管囊肿(CC)是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疾病,以腹痛、腹部包块、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B型超声作为胆总管囊肿的首选及主要诊断方法具有简便,患者易接受,可重复进行,无放射损伤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瘦素浓度、端粒酶活性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29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液中的瘦素浓度和端粒酶活性,以28例良性胸腔积液作对照。结果恶性胸腔积液中的瘦素浓度较良性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的敏感性82.76%,特异性92.86%,准确率87.72%;端粒酶的敏感性89.66%,特异性82.14%,准确率85.96%。结论瘦素与端粒酶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联合检测瘦素与端粒酶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利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聚己内酯( PLGA / PCL)混纺技术在不影响纯PLGA静电纺丝膜生物相容性的前提下改良其遇水收缩的缺陷,以使其操作性能更接近临床实际应用。方法:将不同重量比的PLGA / PCL(10∶0、7∶3、6∶4、5∶5及0∶10)混合,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得电纺膜,表征比较纺丝直径及收缩性。在相同条件下在膜上培养成骨细胞,比较不同电纺膜的细胞相容性,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电纺膜表面形貌及细胞粘附形态。结果:随PCL比例增加,纺丝直径有所增加,但在扫描电镜下不同电纺膜表面形貌及细胞粘附形态并无明显差异;加入PCL后混纺膜的细胞相容性较纯PLGA略有下降,但仍比纯PCL高,且不同比例的PLGA/PCL(7∶3、6∶4、5∶5)混合电纺膜细胞相容性无统计学差异;纯PLGA膜呈现极大的收缩比率,随PCL的添加收缩比率明显下降,且不同的添加比例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PLGA中添加一定比例的PCL可以有效改善纯PLGA膜的收缩性能,且PCL的加入对PLGA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5.
背景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是一种有致死风险的介入术后晚期并发症,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23例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相关的VLST靶病变。方法入选VLST患者23例(18例DES,5例BMS),介入治疗前于靶病变处行OCT检查。结果支架植入至发生VLST的持续时间BMS组明显长于DES组[(112.00±51.36)个月vs(41.39±19.64)个月,P0.001]。BMS组新生内膜厚度大于DES组[(0.33±0.24)μm vs(0.26±0.22)μm,P0.001]。23例VLST靶病变中,OCT明确观察到支架内新生内膜含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18例(78.26%),支架内再狭窄15例(65.22%)。新生内膜破裂15例(65.22%),DES组与B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56%vs 100%,P=0.07),破裂位于最小管腔面积处13例(56.52%)。存在无内膜覆盖支架丝17例(73.91%),DES组高于BMS组(88.89%vs 20%,P=0.008)。同时存在新生内膜破裂和无内膜覆盖支架丝8例(34.78%)。与无新生内膜破裂相比,有新生内膜破裂病变更易出现TIMI血流3级(60.00%vs 12.50%,P=0.038)。结论本支架内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至内膜破裂在BMS和DES相关的VLST病变中均普遍存在,且DES早于BMS。新生内膜延迟愈合在DES相关的VLST靶病变中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估支架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停药模式(PARIS)出血评分对我国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并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在2013-01-01至2014-09-30期间107家医院连续入选了27 594例AMI患者,其中14 625例在住院期间成功置入DES并接受DAPT,分别采用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和5型及BARC 2型、3型和5型做为出血的终点事件,评价我国置入DES术后接受DAPT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和PARIS出血评分对这两种出血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患者的PARIS评分明显高于无出血患者(P0.001)。按照PARIS评分的危险分层,以BARC 3型和5型为出血终点时,共有77例(0.53%)患者出现出血事件,高危、中危、低危患者之间的PA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血中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2.38倍(P=0.006);出血高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4.78倍(P0.001)。以BARC 2型、3型和5型为出血终点,共有223例(1.52%)出现出血事件。出血中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1.64倍(P=0.002);出血高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2.23倍(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PARIS出血评分对以BARC 3型和5型或BARC 2型、3型和5型为出血事件终点均有预测价值。对以BARC 3型和5型为终点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672]高于以BARC 2型、3型和5型为出血事件终点的预测价值(AUC:0.596;z=2.079,P=0.038),即PARIS出血评分对严重出血的预测价值更优。结论:PARIS出血评分对置入DES并接受DAPT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具有预测价值,并可用于危险分层。PARIS出血评分对严重出血作为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107.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血清和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CNS) 疾病脑脊液(CSF) 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 MBP) 水平的改变及临床意义,寻找反映小儿CNS损伤的生化指标。方法 证实为CNS疾病的患儿85 例,其中男58 例,女27 例,年龄1 月~13 岁。采用ELISA 法对病例血清及部分病例CSF标本作MBP定量测定。结果 疾病组中CNS感染、颅内出血、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病例中CSF和血清MBP均值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任何原因导致CNS髓鞘结构的破坏时,其MBP在CSF的水平升高,当血清MBP含量也升高时,提示血脑屏障(BBB) 破坏,通透性升高。结果显示对CSF和血清MBP的检测,可作为一项反映CNS损伤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α-生育酚对神经元细胞内外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 培养SD胎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将神经元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氧自由基损伤组和α-生育酚保护组。用Fenton反应造成神经元细胞损伤,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神经元DCFH—DA染色情况,确定神经元细胞内氧自由基浓度,并用ESR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外液中的氧自由基浓度。结果 α-生育酚保护组神经元细胞内氧自由基浓度在不同时间点均低于单纯氧自由基损伤组(P均〈0.05),神经元细胞外氧自由基浓度在不同时间点亦均低于单纯氧自由基损伤组(P均〈0.05)。结论 α-生育酚可以有效清除神经元细胞内外的氧自由基。 相似文献
109.
新型聚胺基糖表面处理氧化纤维口服吸附剂对肾衰模型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种新型聚胺基糖表面处理氧化纤维口服吸附剂(CgitisanDAC)对正常和慢性肾衰模型鼠进行了尿素、氨的体外吸附实验研究,ChitosanDAC在用大鼠胃肠内容物的上清液进行的体外研究中表现出较高的吸附能力。而活性炭Kremczin对这些物质的吸附能力则较差。用含5%的ChitosanDAC饲料喂养正常大鼠3周后,其于粪重量、粪内水分含量及粪中含氮量明显增加,而蛋白质表面吸收率则下降。部分结扎肾动脉制成慢性肾衰大鼠模型,用含或不含5%ChitosanDAC的饲料喂养2个月。前者血中尿素氮浓度明显降低,但和后者相比,它们尿中的尿素氮含量无明显差异。提示ChitosanDAC在胃肠道内对尿素和氨的吸附而促进了这些物质在粪中的排泄.ChitosanDAC可降低血浆肌酐浓度,增加肌酐清除率和血红蛋白浓度。而且组织学检查表明服用ChitosanDAC的大鼠其肾小球硬化程度有所减轻。这些观察提示服用ChitosanDAC引起的蛋白质表面吸收率下降,干粪重量、粪内水分含量及其尿毒素排泄的增加,可能在改善慢性肾衰大鼠肾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背景:近年来,胃肠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为推动疾病的防治,我国制定了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目的:探讨胃肠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02年4月-2009年1月天津大港油田总医院确诊的胃肠腺癌患者100例,对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突触素(Syn)、嗜铬粒素A(CgA)、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8/18(CK8/18)、Ki-67的表达。分析MANE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结果:100例胃肠腺癌患者中,MANEC 6例,发生率为6%。MANEC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便血常见。MANEC发生于胃小弯2例、回盲部1例、升结肠1例、直肠2例。镜下可见MANEC由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两种成分构成。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5例在短时间内复发和(或)腹腔转移。结论:MANEC形态学上与低分化腺癌不易区别,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学证据和免疫组化标记,预后较普通腺癌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