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对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2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炎肝硬变和慢性重型肝炎5组,分别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酯蛋白B,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TC、HDL-C、apoA1、apoB水平逐步下降,以HDL-C、apoA1敏感性最高。而患者血浆TG在慢性肝炎中度、重度组中升高,而在肝硬变组、重型肝炎组明显下降。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TC、TG、HDL-C、apoAl、apoB水平下降反映肝功能储备明显降低,HDL-C、apoAl可以较早期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医院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4—2006年培养分离出的609株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病原菌构成比中,大肠埃希菌占16.6%、肺炎克雷伯菌占15.8%、白色念珠菌占15.4%。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最敏感的药物分别为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对真菌最敏感的药物是两性霉素B。结论:医院感染以上呼吸道为主,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的比例最大。真菌感染比例较之略低。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病情,及时做病原菌检测,结合药敏结果.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121例HBV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恩替卡韦(ETV)治疗组42例、拉米夫定(I.VD)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5例,记录其原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in-Maier方法 描绘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的生存率.结果ETV组、LVD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相似.随访结束时,ETV组、LVD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9.4±5.8)周、(51.6±6.7)周和(32.85±5.7)周,总体生存率分别为0.567、0.557和0.318.ETV组、LV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742、5.472,P<0.05).ETV组与LVD组第2、4、8、12、24、48周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TV和LVD均可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生存率,ETV与LVD对生存率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60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程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0例戊型肝炎患者中,成人多见,主要临床症状为尿黄(95.4%)、纳差(90%)、乏力(86.5%)、恶心(48.1%)、发热(33.1%)、腹胀(30.0%)、皮肤瘙痒(14.2%),黄疸多见(93.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明显。慢性肝病重叠戊型肝炎组黄疸、ALT水平与单纯戊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蛋白水平下降较明显(P〈0.05),病程延长(P〈0.05),重型肝炎发病率升高(P〈0.01)。结论临床上戊型肝炎以单纯散发性较为多见,肝脏炎性反应明显,预后良好。慢性肝病基础上重叠戊型肝炎会导致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6.
17.
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06年6~12月间广州地区出现的439例登革热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我院收治入院的439例登革热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6年的登革热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75.9%)、全身肌痛(56.7%)、骨痛(42.1%)、恶心呕吐(27.1%)、皮疹(92.9%);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2.7%和64.7%,血液生化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占57.9%、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占85.2%、低钾血症占44.2%,淋巴结肿大占15.3%,肝肿大占1.4%,未见脾肿大。CD细胞亚群计数CD3下降的占44.5%、CD4下降的占46.2%,CD8下降的占38.7%。所有病例登革热抗体IgM阳性。结论此次广州地区流行的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典型合并有多脏器损害,尤其肝损害较多见,近半数病人出现CD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未出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经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血清A/G及ALT/AST比值、门静脉直径和脾厚径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G比值、ALT/AST比值、门静脉(PV)直径和脾厚径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探讨无创性指标对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C地40例慢性乙肝患者肝活检确定纤维化分期。治疗前测定血清A/G比值、ALT/AST比值,B超测定PV直径和脾厚径。结果:伴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A/G比值、ALT/AST比值呈下降趋势,但仅纤维化4度(S4)与1度(S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V直径(mm)和脾厚径(cm)在早期就随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升高,S2,S3,S4与S1比较,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清A/G比值、ALT/AST比值、PV直径和脾厚径对估计肝脏中至重度纤维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