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0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336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467篇
内科学   20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1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36篇
综合类   673篇
预防医学   325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288篇
  7篇
中国医学   292篇
肿瘤学   16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旨在通过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显像技术(CDFI)及脉冲多普勒(PW)频谱分析技术观察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患儿的幽门管组织的血流分布、血流速度等情况,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CHPS并评估其肥厚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2015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经超声检查及X线造影检查确诊的65例CHPS患儿,以50例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且无临床症状的婴儿作为对照组,对65例CHPS患儿及对照组婴幼儿进行超声检查,记录受检者的幽门形态结构并分别测量幽门肌层厚度、幽门管长径、直径和幽门管内径,通过CDFI检查观察肥厚幽门黏膜各层的彩色血流分布特点并对幽门肌层进行血流分级;通过PW技术进行血流速度测量和频谱分析;另外将CHPS组肌层按厚度分为3组,比较肌层厚度与上述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肥厚的幽门管各层黏膜组织的血流具有分布特征;肌层血流分级为2.83±0.38;最大血流速度(Vmax)为(16.96±0.91)cm/s;阻力指数(RI)为0.68±0.33。65例CHPS患儿的肌层厚度与年龄、体质量、幽门管直径、Vmax、RI均呈正相关(r=0.63、0.48、0.68、0.48、0.42,P均<0.05),与幽门管长度无相关性(r=0.13,P>0.05)。以肌层厚度分为3组的病例中第1组与第2组的血流分级、Vmax及RI无显著差别,血流均较丰富,第3组的血流分级较低,且Vmax加快,RI增大。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可准确掌握幽门管的黏膜各层的血流分布情况和肌层血流分级,并通过测量Vmax及RI以估计幽门狭窄的轻重程度,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乃至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宝贵的客观资料,且简便易行,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及对血浆Vaspin水平的影响.方法 初发T2DM并发NAFLD患者44例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半年,观察治疗后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肝功能及血清Vaspin水平的变化.结果 初发T2DM并发NAFLD患者血清Vaspin水平高于初发T2DM未并发NAFLD及正常对照组(P<0.01),T2DM并发NAFLD组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后血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r谷氨酰转移酶及Vaspin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 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联合对初发T2DM并发NAFLD患者治疗有效,并可以显著降低其血清Vaspin水平,血Vaspin水平可作为T2DM发生NAFLD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83.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一种新兴MRI对比增强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由于SWI对病变内血红蛋白代谢物(如含铁血黄素、铁蛋白)、铁沉积及出血、钙化等的检测非常敏感,其在体部疾病中的应用也得到不断的扩展并显示出极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4.
总结并分析不同类型感染性骶髂关节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回顾性分析40例感染性骶髂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布鲁菌非结核性感染性骶髂关节炎(ISI)16例,结核性骶髂关节炎(TSI)13例,布鲁菌感染性骶髂关节炎(BSI)11例。ISI者中女性11例,TSI者中女性12例。ISI者中骶髂关节单侧受累15例,TSI者中12例。与ISI者、TSI者比,BSI者男性(8例)和骶髂关节双侧受累(6例)多见。磁共振成像(MRI)见骨侵蚀ISI者6例,TSI者7例,BSI者2例;MRI见脓肿形成ISI者3例,TSI者4例,BSI者1例。40例患者经抗感染和抗结核治疗后症状多于1~2周缓解,但MRI恢复较慢,3例(2例ISI者,1例BSI者)患者治疗6(3~9)个月复查MRI基本正常,8例(4例ISI者,4例TSI者)患者治疗3.5(2~18)个月复查MRI仍异常。ISI、TSI多为骶髂关节单侧受累,女性多见,骶髂关节骨质破坏明显,周围软组织受累及脓肿形成多见。BSI较少出现骨质破坏及脓肿形成。感染性骶髂关节炎患者MRI影像学恢复滞后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妊娠高血压合并肾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0例妊娠高血压合并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中西医结合,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组间比较观察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肌酐与血尿素氮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且组间比较观察组血肌酐与血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24h尿蛋白比较观察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高血压合并肾损伤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压,改善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 3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时间、24h尿糖定量、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DM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周围神经病变和高渗性昏迷等)、是否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深静脉插管等)等,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329例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16例,感染率23.7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55.69%,其次是泌尿道占31.33%;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时间、24h尿糖定量、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应用抗菌药物和行侵入性操作的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住院时间≥4周、24h尿糖定量≥15g、血清白蛋白<35g/L、空腹血糖≥8.00mmol/L、应用抗菌药物和侵入性操作是糖尿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为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应关注血糖控制不佳、住院时间长、高尿糖定量、低蛋白血症、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部分医院万古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失败的因素,为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8月对临床分离的1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70株,采用E-test法检测其对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用含万古霉素4.0μg/ml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筛选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在无万古霉素血平皿培养基中对MRSA进行连续传代培养,检测其对万古霉素MIC值的变化。结果 172株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MIC值在(1.0~2.0)μg/ml有146株,占84.89%;102株MRSA对万古霉素MIC值在(1.0~2.0)μg/ml有88株,占86.27%,其中有两株MIC值为(2.5~3.0)μg/ml;70株MSSA对万古霉素MIC值在(1.0~1.5)μg/ml有46株,占65.71%,其余<1.0μg/ml;含万古霉素4.0μg/ml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未筛选出hVISA,也未筛选出对万古霉素MIC值>8.0μg/ml的VRSA;体外传代培养发现,MRSA对万古霉素的MIC值随传代次数呈现一定变化规律。结论沈阳地区hVISA检出率极低,大部分临床治疗失败可能与菌株MIC值漂移有关,MIC值漂移菌株脱离抗菌药物环境连续传代,其MIC值较初始分离时未见下降,提示MIC值的漂移可能也涉及到了稳定的遗传变异,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8.
89.
康静波 《健康向导》2015,21(1):46-47
<正>由于大蒜既可调味,又能防病健身,因此被誉为"天然抗生素"。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蒜还是防癌的大功臣。这一成果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分析生物化学》杂志上。该项研究的领导者,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癌症中心的厄尔·哈里森教授介绍说:"我们通过尿检发现,吃大蒜的试验组,体内癌细胞大大减少。而且大蒜吃得越多,人体内潜在的致癌物质含量就越少。"其实,大蒜防癌的功效早已被中  相似文献   
90.
目的建立人前脂肪细胞培养及其在药物诱导下向脂肪细胞分化的细胞模型。方法取中国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后在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出梭形细胞,以胰岛素、地塞米松及吡咯列酮诱导该梭形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结果经油红O脂肪染色可见梭形细胞内脂滴的积累。人前脂肪细胞经诱导并继续培养后在旋涡状生长汇合的细胞中心形成一个高密度的细胞岛,该细胞岛由部分可以贴壁的细胞和悬浮的已分化的脂肪细胞组成。结论成熟脂肪组织中存在着具有能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前脂肪细胞,经适当诱导可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