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89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96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515篇
预防医学   177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96篇
  2篇
中国医学   146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41.
姚毅  杨文才  田华  但仕红  吕荣萍 《贵州医药》2005,29(12):1115-1116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感染疾病。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为了解我院泌尿系感染常见病原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情况,收集了我院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尿液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对分离的129株病原菌及其对药敏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通过改变药物与病毒引入的先后顺序,探讨氯喹与硫酸羟氯喹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不同变体(Prototype、Beta、Delta、Omicron)的体外抗病毒活性。方法 预防研究:Vero E6细胞用氯喹或硫酸羟氯喹(200.00、150.00、100.00、50.00、16.70、5.55、1.85、0.62、0.21μmol·L-1)孵育1h,加入病毒附着2h,去除病毒-药物混合物,用新鲜培养基培养细胞直到实验结束;治疗研究:Vero E6细胞中加入病毒吸附2h,去除病毒,用含氯喹或硫酸羟氯喹的培养基培养细胞直到实验结束;全时研究:Vero E6细胞用药物孵育1h,加入病毒附着2h,去除病毒-药物混合物,用含药物的培养基培养细胞直到实验结束。培养72h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是否变圆脱落判断细胞病变情况,计算半数效应浓度(EC50)及药物选择指数(SI)。结果 2种药物对于SARS-CoV-2的预防效果较差;氯喹和硫酸羟氯喹在治疗和全时处理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其中硫酸羟氯喹的EC50小于氯喹,SI大于氯喹,抗病毒效果较氯喹更优越。在治疗和全时处理条件下,氯喹(EC50=0.904μmol·L-1)和硫酸羟氯喹(EC50=0.143μmol·L-1)对Omicron变异株抗病毒效果较其他变种更明显。结论 氯喹和硫酸羟氯喹在治疗和全时处理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且2种药物对Omicron变异株的活性高于其他变种。  相似文献   
43.
芥子气是典型的糜烂性毒剂,其主要损伤机制是与生物分子作用,形成烃化物。近年对芥子气损伤机制的研究集中在DNA烃化、DNA链断裂、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激活、钙紊乱、蛋白水解酶激活和炎症反应等方面,而防治药物的研究也相应地得到进一步扩展。本文综述了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芥子气损伤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4.
背景 屈光回退是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手术的长期稳定性.目前尚无预防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方法. 目的 观察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对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预防效应.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2-9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60眼,屈光度为(-7.16±0.95)D.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个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炎用药,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开始滴加质量分数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每日2次,1个月后改为每天晨起点眼1次.测量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曲率和眼压,并测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术眼的中央角膜厚度(CCT),术前测算残余角膜基质厚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Bonferroni检验对2个组在不同时间点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间患者术前的年龄、裸眼视力、BCVA、SE、眼压、角膜前表面曲率、CCT及残余角膜基质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间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91,P<0.05;F时间=3.80,P<0.05),其中术后6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t=2.97,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优于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术眼在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2.44,P>0.05;F时间 =2.31,P>0.05).2个组间术眼术后SE的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1.52,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术眼SE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06,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术眼SE高于对照组(t=2.47,P<0.05),术后7d及术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术眼的校正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F分组=14.83,P<0.05),术后2个组间CCT的增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4,P>0.05).术后试验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平稳,但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前表面曲率逐步增加(F时间=18.73,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局部使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能减少屈光回退,提示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通过降低眼压而阻止角膜膨隆,其可能是预防术后屈光回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5.
46.
军队医院全成本核算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全成本核算存在理论依据不足、法规制度不健全、核算体系欠科学规范、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7.
1 背景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自2019年12月于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等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并最终发展为严重的肺部感染,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死亡.截止目前,包括在美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韩...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一个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GA)中国家系各家庭成员OAT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及临床表现。方法:对该家系中的6名家庭成员均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Sanger验证明确基因测序结果及致病性突变。结果:先证者因其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为GA。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OAT基因分别于第6外显子和第10外显子上发现致病突变c.722C>T(p.P241L)、c.1186C>T(p.R396X),该复合杂合性突变在家系中呈现共分离状态。先证者的父亲和哥哥均检出杂合型p.R396X致病变异,母亲检出杂合型p.P241L致病变异。除先证者外,其他家庭成员均无临床症状。结论:该家系的先证者为复合杂合性突变,其中p.P241L为首次报道的基因突变类型。这一研究结果扩大了OAT基因变异的范围,有利于在分子基础水平进一步理解GA的致病因素。新型突变类型的发现与证实也将有助于为GA的临床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索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ylglycine,DMOG)是否通过增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稳定性改善慢性缺氧导致的右心室重构(right ventricular remodeling,RVR)。方法 Sprague Dawley大鼠持续低氧4周形成发绀右心室肥厚模型。实验分为常氧组,低氧组,低氧对照组,低氧DMOG组。分别记录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趋势,计算右心室心肥厚指数,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检测HIF-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蛋白的表达,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水平,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结果 低氧组HIF-1α水...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医疗文本信息自动识别系统,快速识别和分析患者临床信息,高效地输出正确的诊疗方案。方法 基于国内外最新高血压性脑出血诊疗指南,经多位高年资神经外科医生和专业人工智能团队共同讨论,构建基于语言表征模型和专家模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医疗文本信息自动识别及决策系统(即H系统)。随后将收集到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以数据库中病例的真实治疗方案为金标准,先总体评价H系统的准确性,再将其与神经外科医生进行对比,分析H系统的判读效率。结果 在测试集中,H系统所输出的治疗方案的准确率为94.0%(91.5%~96.5%),特异度为91.8%(86.3%~97.3%),灵敏度为95.5%(89.3%~98.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936(0.922~0.950)(P=0.000);在验证集中,H系统所输出的治疗方案的准确率为93.3%(89.5%~97.1%),特异度为 89.9%(83.4%~96.4%),灵敏度为95.8%(92.3%~99.3%),AUC值为0.928(0.891~0.966)(P=0.000)。在处理同样的70例病例时,H系统用时(334.60±4.46)s,而神经外科医生用时(12 550.28±95.45)s;在50 min内,H系统处理的病例数为(383±3)例,而神经外科医生处理的病例数为(11±4)例。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H系统能够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急诊病例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并快速输出准确的诊疗方案,可协助医生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急诊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