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89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96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515篇
预防医学   177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96篇
  2篇
中国医学   146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苜蓿提取物对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苜蓿皂苷对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预防和干预作用.方法:给小鼠预防给药14天,末次给药2h后腹腔一次性注射蛋黄乳液,造成高脂血症模型,4h后干预给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苜蓿皂苷对血清总胆固醇(TCH)和甘油三酯(TG)的影响.结果:苜蓿皂苷能够降低高脂血症血清中TCH,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苜蓿皂苷能够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TG,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苜蓿提取物有防治高脂血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汉代以来著名医家治疗痰饮的方剂用药与组方规律,以期对痰饮临床治疗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汉代以来著名医家的痰饮论述与医案共涉及208首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痰饮数据库单药、对药、角药的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提取核心组合与新方发现,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最常见单药是半夏(117次,占56.25%);最常见对药是半夏-茯苓(62次,占29.81%);最常见角药是半夏-陈皮-茯苓(33次,占15.87%);关联度最高的药物组合是生姜 + 茯苓→半夏(置信度为0.8636);得到18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生姜、甘草、桂枝等;得到治疗痰饮9个新候选处方。结论 提示今后痰饮治疗及新药研发时,单药、对药、角药优先考虑:半夏、陈皮、茯苓;配伍优先考虑:生姜、茯苓配伍半夏;核心方剂优先考虑:杏仁-麻黄-桑白皮;新候选处方优先考虑:杏仁、麻黄、桑白皮、阿胶、款冬花。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紫金砂抗菌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法和重结晶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紫金砂抗菌活性部位进一步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即升麻素(cimifugin,1)、去甲升麻素(norcimifugin,2)、前胡苷V(decuroside V,3)、异紫花前胡苷(marmesinin,4)、pabularinone(5)、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6)、蔗糖(sucrose,7)。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4.
芥子气是典型的糜烂性毒剂,其主要损伤机制是与生物分子作用,形成烃化物。近年对芥子气损伤机制的研究集中在DNA烃化、DNA链断裂、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激活、钙紊乱、蛋白水解酶激活和炎症反应等方面,而防治药物的研究也相应地得到进一步扩展。本文综述了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芥子气损伤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5.
但菊开 《医药导报》2006,25(11):1129-1130
目的 观察小儿肝炎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动物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和硫代乙酰胺(TAA)灌胃制作动物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儿肝炎颗粒对肝损伤动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的影响,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α-萘异硫氢酸酯(ANIT) 灌胃制作小鼠胆汁淤积模型,观察小儿肝炎颗粒对模型小鼠总胆红素含量的影响。 结果小儿肝炎颗粒能抗急性肝损伤所致实验动物血清ALT、AST、ALP水平升高,其中高剂量时作用显著,肝组织损伤明显缓解。不同剂量小儿肝炎颗粒均能有效降低总胆红素水平。结论 小儿肝炎颗粒具有较明显的利胆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黄芪总黄酮、和黄芪总皂苷对博莱霉素(BLM)诱导肺纤维化KM小鼠肺泡炎症影响及抗肺纤化的作用。方法:KM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处理组(黄酮组、多糖组、皂苷组、皂苷+黄酮组)共6组,模型组及药物处理组小鼠气管内一次性滴注BLM,假手术组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第28天取材;分别行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分类,肺组织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测TGF?β1、TNF?α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泡灌洗液(BALF)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明显增多(P<0.05),黄芪黄酮治疗组改善较明显,且优于其他成份组(P<0.05);2 Masson结果和HE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炎症反应强度和纤维化程度成正比。黄芪总黄酮能明显改善肺纤维化炎症反应,抑制早期纤维化结节出现,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改善作用不如黄芪黄酮;3模型组TNF?α、TGF?β1免疫组化阳性颗粒明显比对照组增多,与模型组比较,黄芪黄酮能有效降低TNF?α、TGF?β1水平,黄芪多糖组和黄芪皂苷组与模型组比较虽有一定改善,但是效果不如黄芪黄酮;黄芪皂苷+黄酮联合应用无协同作用;4蛋白印迹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黄芪黄酮能有效抑制肺纤维化炎症反应及后期的纤维化过程,该抑制作用与抑制TNF?α、TGF?β1表达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一个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GA)中国家系各家庭成员OAT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及临床表现。方法:对该家系中的6名家庭成员均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Sanger验证明确基因测序结果及致病性突变。结果:先证者因其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为GA。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OAT基因分别于第6外显子和第10外显子上发现致病突变c.722C>T(p.P241L)、c.1186C>T(p.R396X),该复合杂合性突变在家系中呈现共分离状态。先证者的父亲和哥哥均检出杂合型p.R396X致病变异,母亲检出杂合型p.P241L致病变异。除先证者外,其他家庭成员均无临床症状。结论:该家系的先证者为复合杂合性突变,其中p.P241L为首次报道的基因突变类型。这一研究结果扩大了OAT基因变异的范围,有利于在分子基础水平进一步理解GA的致病因素。新型突变类型的发现与证实也将有助于为GA的临床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8.
当浓度为1.56mg/L时,乙双吗啉就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体外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其作用随浓度的增高而加强。当此药浓度增大到6.25mg/L时,ConA和PHA诱导的体外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才开始出现明显抑制。表明乙双吗啉对B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作用强于对T细胞增殖反应。乙双吗啉对淋巴细胞无非特异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39.
姚毅  杨文才  田华  但仕红  吕荣萍 《贵州医药》2005,29(12):1115-1116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感染疾病。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为了解我院泌尿系感染常见病原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情况,收集了我院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尿液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对分离的129株病原菌及其对药敏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背景 屈光回退是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手术的长期稳定性.目前尚无预防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方法. 目的 观察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对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预防效应.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2-9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60眼,屈光度为(-7.16±0.95)D.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个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炎用药,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开始滴加质量分数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每日2次,1个月后改为每天晨起点眼1次.测量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曲率和眼压,并测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术眼的中央角膜厚度(CCT),术前测算残余角膜基质厚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Bonferroni检验对2个组在不同时间点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间患者术前的年龄、裸眼视力、BCVA、SE、眼压、角膜前表面曲率、CCT及残余角膜基质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间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91,P<0.05;F时间=3.80,P<0.05),其中术后6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t=2.97,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优于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术眼在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2.44,P>0.05;F时间 =2.31,P>0.05).2个组间术眼术后SE的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1.52,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术眼SE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06,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术眼SE高于对照组(t=2.47,P<0.05),术后7d及术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术眼的校正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F分组=14.83,P<0.05),术后2个组间CCT的增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4,P>0.05).术后试验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平稳,但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前表面曲率逐步增加(F时间=18.73,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局部使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能减少屈光回退,提示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通过降低眼压而阻止角膜膨隆,其可能是预防术后屈光回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