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总结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营养治疗只给全胃肠外营养(TPN),肠内营养组在胃肠外营养基础上适时给予肠内营养(EN)。结果肠内营养组在并发症总体发病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安全性高,疗效好,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22.
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误诊为哮喘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清华  王丙信  汪忠镐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40-641,F0002
目的探讨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例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误诊为哮喘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间断上腹不适、咳喘12年余,加重1年,病程中长期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多年未愈,入我院后行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遂在胃镜下行食管胃交界处Stretta微量射频抗反流治疗,前述症状均有所好转。结论特别要重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GELTS,进一步行胃镜等检查,以明确"哮喘"的真实病因。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了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22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发现专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策。方法 统计医院2013—2022年专利数据,对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授权专利类型分布、专利技术领域、有效率和转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22年医院共申请专利5 145件,获授权专利3 385件。2013—2016年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上升,2016—2019年迅猛增长,并在2020年达到顶峰,随后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下降;发明授权权利占比较低,实用新型授权专利占比较高;无效专利占授权专利总数的31.99%,且专利转化率低。结论 医院专利申请量较大,但高质量专利申请占比较低,整体趋势并不乐观。建议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完善专利奖励制度,加强专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健全专利转化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24.
基于临床路径的单病种诊疗费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指医院内的一组成员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制定的某种疾病的诊疗模式.临床路径作为有效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手段,使患者能够获得合理、安全的基本医疗护理限价服务。本研究从CP入手,组织临床医学专家、质控科成员、经管科会计、手术室和病区护士长等人员,测算单病种诊疗费,制定某病种在医院诊疗全流程的最高限价。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5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6例及对照组86例,所有病例除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外,治疗组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与同期行保守治疗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内镜治疗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肝功好转、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行内镜下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减少重症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2例经超声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治疗.结果:成功取出结石48例,成功率92.3%;发生一过性血清淀粉酶增高3例、胆管炎1例,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同时可避免X线对医患双方的辐射.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形态及组织学改变。方法:记录疣状胃炎临床症状并进行随访。胃镜下观察隆起糜烂性病变的形态、数目、程度、是否合并溃疡及其他病变。病理观察胃黏膜炎症、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改变。^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规律隐痛为主(81.84%)。胃镜下病变多位于胃窦部(84.89%)。病变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为3~5mm,高度〈2mm,隆起顶部凹陷,凹陷处呈淡红色,形如痘疹。病理表现为慢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部分伴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阳性90.21%。治疗并随访3个月336例,63例疣状胃炎消失(26.69%),94例疣状痛变减少(39.83%),有效率66.52%。结论:疣状胃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上腹部隐痛最常见。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其隆起糜烂性病变可能和胃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腺体、黏膜上皮、纤维组织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29.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的病理基础是胆道梗阻和感染.实施外科手术病死率和复发率很高,特别是患者合并酸中毒、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时,其手术危险性就更大.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胃窦部粗大皱襞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内镜形态及组织学改变.方法:对胃镜检查中发现有胃窦部粗大皱襞患者,询问临床特点、内镜下检查形态、活组织病理检测其组织学改变,~(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临床见有进食后上腹饱胀及上腹隐痛,伴有反酸、烧心、嗳气,胃动力药及助消化药物不能改善症状;内镜下形态以纵行条状粗大皱襞多见,弧形、类圆形次之.位于胃窦部小弯侧,1-4条,通向幽门,大部分脱入十二指肠,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炎.病理提示不同程度浅表性胃炎或不典型增生,伴糜烂者不典型增生比例较高.肠上皮化生、腺体数量减少也占一定比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84.98%.结论:在胃窦部粗大皱襞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较一般浅表性胃炎高,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