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窠囊由痰瘀或痰饮等实邪所结,其在理论上和临床应用方面,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而有特色的中医理论.本文基于窠囊内结理论,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因禀赋不足、房劳多产、饮食失宜、情志失调等,导致肾、脾、肝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气滞痰凝血瘀,胶结为窠囊,"窠囊阻滞冲任胞宫"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学的病理机制,疏肝泻火调枢机,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42.
中医学的精髓集中在中医经典著作中,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运用,历来受古今医家特别重视;而中医经典课程是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温病学这四门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既有显性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中医经典隐性知识是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是决定中医医生诊疗技术水平的关键;经典课程必须结合临床是中医教育界的共识,读经... 相似文献
43.
摘要: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V3.0),挖掘张聿青治疗吐血证的用药规律,总结其学术经验。方法 收集《张聿青医案》中治疗吐血证的所有方剂。运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V3.0)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 77首方剂,合计177味中药。药物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类药物等; 四气统计寒性药物最多;药味使用数最多的是甘味药和苦味药;归经统计肺、肝、肾、心、胃、脾经的药物最常用;常用药物组合48个,聚类分析发现3个类方。结论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出来的药物组合,方剂配伍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对大鼠湿热模型、炎性反应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湿热炎性反应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对照药组、中药组、蒙药组分别采取不同处理方法观察记录各项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中蒙医温病经典方在治疗大鼠湿热症状上具有可靠疗效,尤其在改善大鼠进食饮水减少,大便稀软,口角眼角分泌物增多等方面有显著成效。ELISA检测显示对照药组IL-1β、IL-6、TNF-α无意义,中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IL-1β、IL-6无意义(P0.05),蒙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有意统计学义(P0.05),对IL-1β无意义(P0.05)。结论: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在解除湿热症状上有切实可靠的作用,对腹腔炎性反应引起的发热及炎性反应,虽然细胞因子血清检测没有得出有力检验数据支持,但动物模型治疗后期各项体征监测都有好转。ELISA检测显示中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蒙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5.
46.
《伤寒论》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寒热并用配伍方法,散寒之中配以清热,清热之中伍以温散,温清两法并投,为后世立下了寒热并用的典范,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也由此成为方剂配伍的指导原则.寒热并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和调理阴阳、三因制宜、祛邪扶正的基本原则,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复方蒿芩清胆汤对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复方蒿芩清胆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阳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经中药蒿芩清胆汤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蒿芩清胆汤保肝利胆退黄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48.
49.
50.
糖尿病属肺、脾(胃)、肝、肾四脏同病,早期主要病在肺胃,中晚期则累及脾肝肾.治疗时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分别采用清泻肺胃法、清热除湿法、阴阳双补法、泻南补北法、温阳利水法、温清并用法、活血化瘀法治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