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究血府逐瘀口服液(XZOL)对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血清胸腺肽β4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LN患者分为对照组[泼尼松(PDN)+环磷酰胺(CTX)]和血府逐瘀组(XZOL联合PDN+CTX),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免疫指标[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和血清补体C3水平]、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白蛋白(ALB)、红细胞沉降率(ESR)、谷丙转氨酶(ALT)、24 h尿蛋白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清胸腺肽β4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共纳入60例LN患者,每组各30例。血府逐瘀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LEDAI评分、血清胸腺肽β4、IgG、C3、抗dsDNA抗体、血清Scr、ALB、ALT、24 h尿蛋白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SLEDAI评分、血清IgG、抗dsD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效果及对患者胸腺肽β4及Ea花环细胞(Ea-RFC)形成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行血府逐瘀汤联合泼尼松与环磷酰胺治疗)30例与对照组(行泼尼松与环磷酰胺治疗)30例,治疗18个月。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效果、中医症状、胸腺肽β4表达、Ea-RFC形成率、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纳少腹胀、腰膝酸软、面色不华、口黏口苦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血清肌酐及胸腺肽β4表达低于对照组,Ea-RFC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LN患者疗效确切,能减少患者体内胸腺肽β4表达,提高Ea-RFC,改善肾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其效应因子IL-22在血清中的水平,探讨Th22细胞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期12例,稳定期11例)和11例对照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血清中IL-22的水平。结果 Th22细胞的水平比较,病例组(1.90±1.73)%高于对照组(1.47±0.96)%,进展期组(2.30±1.63)%高于稳定期组(1.75±1.2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且病例组Th22细胞水平与PASI评分无相关性(P>0.05)。IL-22水平比较,病例组(8.46±6.23)高于对照组(5.28±2.66),进展期组(8.75±4.58)高于稳定期组(6.35±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病例组IL-22的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22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但外周血Th22细胞水平与银屑病发生和发展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继发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白介素(IL)-34、核因子κ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骨密度(BMD)和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检查且近期未接受激素治疗的RA患者120例,排除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者。分别选取入组患者左侧股骨颈、左侧髋部、腰椎(L1-4)进行BMD测量,根据BMD含量分为骨量正常35例、骨量减少组56例、OP组29例,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三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RF、C-反应蛋白(CRP)、IL-34、RANKL、HDL-C、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BG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等理化指标水平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评价(DAS-28评分)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糖皮质激素用药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各指标与BMD和骨代谢之间的关系。 结果三组间左侧股骨颈、左侧髋部及腰椎(L1-4)BM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P组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F=60.326、51.120、65.876,均为P<0.05);三组间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RP、IL-34、RANKL、HDL-C、CTX-Ⅰ、RF、BALP、BG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285、11.457、3.437、35.967、16.099、12.709、138.588、14.022、100.737,均为P<0.05)。其中OP组患者的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RP、IL-34、RANKL、CTX-Ⅰ、RF、BALP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均为P<0.05),而HDL-C、BGP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左股骨颈(r=0.478、0.258、0.288、0.434、0.257、0.254、0.311、0.413、0.404)、左髋部(r=0.523、0.384、0.294、0.422、0.261、0.273、0.342、0.387、0.358)、腰椎(L1-4)(r=0.335、0.297、0.305、0.318、0.264、0.266、0.314、0.364、0.309)的BMD水平均与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RP、IL-34、RANKL、CTX-Ⅰ、BALP、RF、DAS-28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5),而与BMI、HDL-C、BGP呈负相关关系(左股骨颈:r=-0.278、-0.261、-0.288,左髋部:r=-0.289、-0.285、-0.293,腰椎:r=-0.309、-0.290、-0.305,均为P<0.05)。 结论RA患者骨含量减少的发生率较高,高水平的RF、IL-34、RANKL对RA患者继发OP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水平的HDL-C通过抑制炎性反应而减少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狼疮脑病(SLEE)的临床特点及患者的预后分析。方法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SLE患者172例,以是否并发SLEE将患者分为并发SLEE组(n=45)和未并发SLEE组(n=127),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统计分析SLE并发SLEE的临床特征。结果与未并发SLEE组比较,并发SLEE组患者具有病程短、补体C4和A/G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尿素升高、肌酐升高、尿红细胞升高的特点(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T升高、A/G减少、肌酐升高和尿红细胞升高是SLE患者并发SLEE的高风险因素(P<0.05或P<0.01)。通过对患者预后结果分析发现,临床表现为1项的患者预后最好,出现癫痫、颅内高压、偏头痛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45例SLEE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4.44%。结论 AST升高、A/G减少、肌酐升高和尿红细胞升高是SLE患者并发SLEE危险因素,SLEE患者临床表现越少则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之间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RA患者和RA-ILD患者各40例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来诊后当日均予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PT)、IgA、IgG、C3、C4等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差异,观察影响ILD发病的相关因素,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滴度范围内所占比例,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抗CCP抗体滴度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A-ILD组患者年龄、吸烟比例、病程、累及关节数量均高于RA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A-ILD组患者CCP水平高于RA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患者是否并发ILD为因变量对患者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吸烟以及CCP水平是影响RA患者并发ILD的独立危险因素。RA-ILD组患者≥300 IU/mL CCP抗体滴度所占比例为42.50%,明显高于RA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CCP抗体滴度与患者年龄、吸烟、病程、累及关节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RA-ILD患者以年龄较高、有吸烟史、CCP水平较高为主要临床特点,CCP抗体滴度≥300 IU/mL的患者更容易并发ILD,但是抗CCP抗体滴度与影响患者并发ILD的因素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联合波生坦对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0例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合并PA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各80例。单纯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联合波生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肺动脉收缩压(PASP)、Borg呼吸困难评分、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评分、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充盈速度(E/A)、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三尖瓣反流速率(TRR);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_(2))、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_(L)CO);血清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PASP、Borg呼吸困难评分、HRCT评分均低于单纯组患者,6MWT长于单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LVEF、E/A均高于单纯组患者,LAD、LVEDD、TRR均低于单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PaO_(2)、FVC、FEV_(1)、FEV_(1)/FVC、D_(L)CO均高于单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ET-1水平低于单纯组患者,NO水平高于单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磷酰胺联合波生坦治疗能够提高对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合并PAH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肺功能及血清指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