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57篇
药学   38篇
  3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21.
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体检的普及,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其中部分肺小结节不能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因此,如何在术中对肺小结节精确定位、并在最大限度保护肺功能的前提下精准切除结节,是胸外科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肺部小结节术前辅助定位的核心是置入标志物,临床常用的定位方法主要有带钩金属丝定位法、微弹簧圈定位法、亚甲蓝穿刺注射定位法以及生物胶定位法等。本文简要综述现有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为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多节段脊柱肿瘤全切并行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25~64岁,平均41.7±10.5岁,随访18.3±11.4个月(6~36个月)。9例均为原发肿瘤:T5~T7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T7~T8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T10~T11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1例,T11~L1软骨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5例(T6~T8共2例,T2~T3、T4~T5、T11~L1各1例)。依据肿瘤位置及周围软组织侵袭程度,采取单纯后路手术方式8例,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1例行多节段全椎体切除,并通过激光选区融化技术构建个体化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通过术后X线片(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CT(6个月、12个月、24个月)定期复查,之后每6个月复查1次。应用BrantiganSteffee脊柱融合分级评估人工椎体稳定性、界面骨融合情况,手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定期观察肿瘤是否复发生原位复发、远处转移以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稳定性重建术,其中2个节段椎体切除4例,3个节段椎体切除5例。患者手术时间433.3±174.6min(235~740min),术中出血量4816.7±3221.2ml(1000~14000ml)。术前的VAS评分4.1±1.1分,术后7d患者的VAS评分1.2±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的3例患者术后7d时有2例恢复到E级,1例无明显变化,6例E级患者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3D打印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匹配情况良好,无松动、下沉及移位,同时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失败情况。术后6个月,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接触紧密,开始出现界面骨长入,术后12个月,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出现骨性连接,发生骨性融合。随访期内7例患者无肿瘤复发转移,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6个月局部复发,安罗替尼治疗后肿瘤无恶化,1例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全身多发转移于术后18个月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期18个月。结论: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可以满足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要求,精确恢复椎体连续性,精准匹配相邻椎体,自身孔隙结构利于骨的长入,是一种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后理想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较,探讨经皮微创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86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43),分别采用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创组)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开放组)治疗胸腰椎骨折,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8.6个月。微创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47.5±8.6)%恢复至术后(90.3±5.8)%,Cobb角平均从术前(17.6±6.20)°恢复至术后(2.0±1.30)°,微创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开放组(91.7±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开放组(1.9±1.2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94.0±21.3)min,与切开组(98.5±16.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平均(54.4±12.6)mL,与切开组(289.1±20.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开放组1例出现切口感染外,两组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与开放性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可达到开放复位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24.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报告与数据系统(CO-RADS)评分及临床特征诊断COVID-19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COVID-19疫情期间就诊的16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101例,年龄15~98岁,平均(58.0±15.5)岁,入院后均行胸部CT、核酸及抗体检测。由两位影像医师独立进行CO-RADS评分,评价结果一致性,最终评分结果由两者协商确定。以核酸及抗体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O-RADS评分的诊断效能,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评分预测COVID-19发生的风险。结果:169例患者中共139例确诊为COVID-19,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较常见(59.7%,51.8%),COVID-19患者CRP升高(χ2=15.93,P=0.000)及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χ2=4.11,P=0.043)较非COVID-19患者发生率高。COVID-19患者CT主要表现为病变多发(115/139,82.7%),下叶受累常见(102/139,73.4%),多位于外周或胸膜下(125/139,89.9%),磨玻璃密度(109/139,78.4%)伴铺路石征(83/139,59.7%)是特征表现之一。两位医生对169例患者CO-RADS评分具有较好一致性,线性加权Kappa分析系数值为0.84(95%CI:0.78~0.89)。COVID-19患者评分较非COVID-19患者高(Z=-7.473,P=0.000)。CO-RADS评分诊断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5% CI :0.85~0.95,Z=13.71,P<0.0001),最佳截断值为3,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5%、83.3%。单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O-RADS评分是诊断COVID-19的危险因素,评分为2~5分时其风险是1分的3.43、4.67、45.00、312.00倍。结论:不同医师的CO-RADS评分一致性好,诊断效能高,评分越高COVID-19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25.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教学法是近年来人才培养的新兴教育方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受到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应用。本文通过分析TBL的特点,探讨其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的优势,以提高规培生在临床工作及学习中的积极性,同时结合目前国家住院医生培养政策下存在的问题,提出TBL教学法应用下的预期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6.
27.
28.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肝转移(CR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5年8月至2004年6月的42例大肠癌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 早期诊断,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辅以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脐静脉穿刺术的并发症及其临床处理。方法:在B超引导下对1200例临床怀疑异常的孕妇进行脐静脉穿刺术。结果: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42%,一过性并发症发生率46·67%,经过处理均可缓解。结论:熟练掌握B超引导下脐静脉穿刺术技术和穿刺原则,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0.
付军  林柱洲  庄立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63-63,67
目的 通过调查宁波地区公民的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情况,探索促进无偿献血宣传的适宜办法.方法 分析1367人无偿献血知识知晓情况,内容涉及无偿献血的政策法规、献血知识、血液生理以及免费用血等.结果 多数市民知道献血制度并参加献血,对目前的献血制度、献血知识及免费用血的情况都较好,尤其是参加过献血的人明显好于未献血者;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率以农民和高校学生最低;79.9%的人认为适量献血无损健康.结论 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是提高和扩大公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