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5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86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80篇
预防医学   5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9篇
  7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听力追踪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探讨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听力变化及其特点。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10月期间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接受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进行听力筛查的新生儿14785名,未通过者106例转诊至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和跟踪随访1年,最终以听性脑干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声导抗和行为测听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和确认。结果106例婴幼儿最后确认双耳听力正常65例,占61.3%,听力损失39例,占36.8%,2例未接受最后听力确认,患儿家长接受了电话随访,占1.9%。39例中传导性听力损失15例(14.2%),感音性听力损失24例(22.6%);39例中轻度13例(12.3%),中度14例(13.2%)、重度6例(5.7%),极重度6例(5.7%)。本组资料提示,各种听力损失(包括单耳和双耳)的患病率为0.264%(39/14785)。从初诊到最后确认,重度和极重度以上听力损失者的听力基本无改变,而轻-中度听力损失者的听力有改善和正常化的趋势。结论重度以上听力损失者,3个月内的早期诊断和6个月内的早期干预是可行的;轻-中度听力损失者,应进行至少2次以上听力检测和至少6个月以上的跟踪随访,综合分析各项检测结果后才可得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2.
骨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致残的严重外伤,多见于煤矿、农业生产及交通事故,其治疗颇为棘手。如何能使骨折愈合,尽量减少后遗症发生是处理这一难题的关键。2003—2004年,我院开展了肢体延长术治疗此类疾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3.
113例聋儿的助听及言语发育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0~6岁聋儿的助听、言语发育及交流情况。方法自制调查问卷表,随机对2005年2~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耳科门诊就诊的113例双侧听力损失儿童的助听、语训、言语发育及交流能力等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13例中助听器佩戴者85例(75.22%),其中,助听后语训者占51.76%(44/85),助听后无语训者占48.24%(41/85),无助听无语训者28例,占24.78%(28/113);无助听无语训者中重度聋以上23例,占82.14%(23/28)。70%的中度聋儿存在构音障碍和言语交流障碍;重度和极重度聋儿中,97.03%存在构音障碍,88.12%有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和交流障碍。结论中-重度聋以上聋儿,无助听和无语训比例偏高,言语障碍和交流障碍较明显。加强聋儿家长对佩戴助听器和言语训练必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顺铂等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端粒酶作为化疗敏感性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IC50剂量的顺铂,丝裂霉素C,阿霉素及5-氟脲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处理胃癌细胞,采用半定量TRAP-银染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结果:顺铂,丝裂霉素C和阿霉素在诱导两细胞凋亡的同时,下调端粒酶活性,且其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关系;5-氟脲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化疗前后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可作为化疗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45.
患者女,汉族,24岁。因左颈部被自行车把撞伤后左眼变小、睁不大6天,来我院门诊就医。现病史:患者于6天前,被自行车把撞伤左侧颈部,当时只感觉脖子、后背疼痛,未在意,回家后,约有一刻钟的时间,感觉左眼上睑发沉,睁不开。先后到两家医院就诊,均被诊为“结膜炎”,给予“眼药水滴眼”。5天后左眼仍然睁不大,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估慢性肾病(CKD)临床及病理改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 根据CKD分期标准,前瞻性纳入行肾脏穿刺活检及同侧肾脏CEUS检查的CKD 1-3期病人60例,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0.3±14.3)岁。记录病人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SonoliverR定量分析软件对造影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相关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Imax)、曲线上升支斜率(A)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分期CKD病人的CEUS参数,对有差异的CEUS参数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并与实验室指标、病理评分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CEUS参数分析显示,CKD 2、3期病人的Imax值均低于CKD 1期(均P<0.05),3期病人的A值低于1期病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max值与SCr、BUN呈负相关,与eGFR呈正相关(r=-0.350、-0.476、0.485,均P<0.05),A值与eGFR呈正相关(r=0.278,P=0.031);Imax值与肾小球硬化评分呈负相关(r=-0.493,P<0.001),Imax、A值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评分呈负相关(r=-0.398,P=0.002;r=-0.283,P=0.029)。 结论 CEUS能够反映CKD病人肾脏血流灌注的改变,且与临床及病理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望成为CKD病人评估及随访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高病毒载量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应用替诺福韦酯联合苦参素胶囊的抗病毒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改善的情况。[方法]选取入院行常规对症治疗的高病毒载量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替诺福韦酯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和对照组(单用替诺福韦酯治疗),每组各63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肝脏硬度值(LSM)、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LN、PCⅢ、CⅣ)的差异及治疗48周时血清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LSM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的HBV-DNA阴转率(43/63,68.3%)高于对照组(32/63,5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治疗组、对照组HBeAg阴转率(20.6%、15.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ALT、AST、HA、LN、PCⅢ、CⅣ及LSM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替诺福韦酯联合苦参素胶囊可较好地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提高抗病毒疗效,显著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中基因重排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恶性淋巴瘤组织样本,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BCL-6、BCL-2、MALT1、CCND1、C-MYC和ALK基因重排.结果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BCL-6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29.03%(9/31),滤泡性淋巴瘤中BCL-2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61.11%(11/18),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MALT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47.37%(9/19),套细胞淋巴瘤中CCND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88.88%(8/9),Burkitt淋巴瘤中C-MYC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100%(2/2)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75.00%(6/8).结论 基因重排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0.
亓华新  张志强 《山东医药》2013,53(10):86-88
Tei指数又称心肌做功指数,最初由日本学者Tei于1995年提出,用于临床综合评价心脏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1].该指数测量简便易行,与其他常用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值(E/A值)等相比,其不受血压、心律、心脏几何形态、瓣膜反流及超声条件等的影响,重复性好,敏感性高.现将Tei指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 Tei指数的概念及原理 Tei指数为心室等容收缩时间(ICT)与等容舒张时间(IRT)之和与心室射血时间(ET)的比,即Tei指数=(ICT+ IRT)/ET.常用脉冲多普勒测量,成人左心室Tei指数正常值为0.38 ±0.05,右室为0.28 ±0.04.心脏发挥正常的收缩、舒张功能依赖于心腔内压力的变化,等容收缩期及等容舒张期内左心室压力变化速率(dp/dt)是反映左心室收缩及舒展弛缓的指标之一[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