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危险因素及与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病人205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硬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比较病人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吸烟病人构成比、内膜厚度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均高于非斑块组(P < 0.05~P < 0.01)。回归分析显示,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内膜厚度、NLR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硬斑块组、混合斑组和软斑组在性别、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内膜厚度、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吸烟、高脂血症、高血糖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有关,同时作为新兴的炎症指标NLR也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 FVH)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在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进行转归评价, 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 >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VH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5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 男性46例(70.8%), 年龄(71.25±10.06)岁。FVH阳性组14例(21.5%), FVH阴性组51例(78.5%);45例(69.2%)转归良好, 20例(30.8%)转归不良。FVH阳性组高血压、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发病前mRS评分>1分、卒中病因学与FVH阴性组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高信号血管征(HVS)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搜集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患者96例,依据头颅磁共振液体衰减恢复信号(FLAIR)结果判断HVS,按照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mASPECTS)标准对HVS进行评分(HVS-mA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Immunoglobulin,IVIG)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自2003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间住院的45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治疗组是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IVIG静脉注射,并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肌力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肌力的改善程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治疗GBS效果明显,可缩短急性期及病程,提高肌力、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而将其分为三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CRP、LP(a)水平。结果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CRP和LP(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斑块组,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LP(a)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预防和减少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并发症。方法:总结和分析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如拔鞘管反应、皮下淤血、血肿、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皮质盲、尿潴留、脑血管痉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皮温下降、造影剂肾病、术后感染等,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73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拔鞘管反应5例,出现术侧皮肤皮下淤血、血肿8例,心动过缓及低血压6例,皮质盲1例,尿潴留3例,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皮温下降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45%,均无颅内出血、动脉栓塞、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严密监护和观察,及时正确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给患者造成的损害,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程度。方法:采用DSA对90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狭窄以及狭窄部位,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本组90例,血管造影正常18例、烟雾病2例、血管狭窄或闭塞70例。血管狭窄或闭塞70例中,颈动脉系统受累36例(51.4%),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12例(17.1%),锁骨下动脉受累2例(2.9%),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同时受累有20例(28.6%)。颈动脉系统中以颈内动脉起始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受累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中以椎动脉开口处受累最为常见。结论:脑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对了解TIA的病因、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技术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迅猛发展,AI在睡眠障碍的评估、诊断及治疗领域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本文综述了AI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AI在睡眠障碍中遇到的问题及挑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和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酸性磷脂酸(acidphospholipids,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定磷方法测定LPA及AP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TIA组(30例)、脑梗死组(30例)、进展性脑梗死组(15例)和对照组(30例),对不同组血清LPA及AP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脑梗死(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型3型,分析LPA及AP水平与病情轻重的相关性。结果 LPA水平在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5.52±1.15)μmol/L,TIA组次之LPA(4.23±1.12)μmol/L,脑梗死组LPA水平较低(2.88±1.05)μmol/L,对照组最低LPA(1.22±0.67)μmol/L,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P进展性脑梗死组最高(6.14±2.10)μmol/L,脑梗死组次之(5.74±2.10)μmol/L,TIA组(3.20±1.96)μmol/L和对照组(2.24±1.06)μmol/L(P〈0.05);脑梗死按神经功能缺损3型间LPA及AP水平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A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尤其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LPA及AP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有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脑梗死诊断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