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粪常规检验作为三大常规检验之一,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必要检查项目,是临床基础检验的重要内容,其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也是检验实验室工作质量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格外加强对粪常规检验工作的重视。1充分认识粪常规检验的重要意义粪常规检验是肠道门诊和住院患者的例行常规检查项目,对于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粪常规检验的内容之一粪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分子遗传学异常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7例初诊CLL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CC)检测及应用着丝粒探针CSP12(12p11.1~12q11.1)和序列特异性探针D13s25(13q14.3)、ATM(11q22.3)、RB1(13q14)、p53(17p13.1)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测。结果 CC检测18.75 %患者有核型异常,1例未见核分裂象;I-FISH检测70.6 %患者有分子遗传学异常,13q-异常47.1 %(RB1缺失23.5 %、D13S25缺失29.4 %)、+12异常29.4 %、p53基因缺失11.8 %、ATM缺失5.6 %、复杂基因组异常11.8 %。分子遗传学异常与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LDH)、β2 -微球蛋白(β2-MG)及 Binet 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FISH是检测CLL患者基因组异常的有效手段,与CC方法相比可明显提高CLL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分子遗传学异常与临床分期及其他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人白细胞介素24(human interleukin-24,hIL-24)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epG2细胞中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植物血凝素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得到hIL-24基因目的 片段.应用DNA重组技术将IL-24PCR产物双酶切后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大肠杆菌DHSα获得重组载体,进行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应用脂质体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用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采用RT-PCR检测稳定转染细胞HepG2中IL-24 mRNA的表达.结果 通过RT-PCR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约600 bp的IL-24基因片段;重组载体pcDNA3.1(+)-IL-24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IL-24 eDNA片段已正确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在稳定转染的HepG2细胞株中可见到IL-24 mRNA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hIL-24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L-24,并获得了稳定转染该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乙型肝炎的认知程度,为制定科学的乙肝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在山西省某高校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乙肝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乙肝的相关知识、乙肝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对乙肝患者的态度等。结果本次调查学生605人,其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3.4%。乙肝疫苗接种率在性别、家庭来源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被调查大学生对于乙肝的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都在80%以上,仅有38.1%同学能正确回答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乙肝;94%的被调查者知道及时全程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72.9%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与乙肝携带者一起工作,而83.9%的大学生愿意接受乙肝病人或乙肝携带者赠送的礼物;96.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强乙肝教育,消除乙肝歧视;医教人员、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同学、家人是他们获取乙肝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大学生HBV接种率较高,对乙肝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对乙肝病人多有正确的态度,但在某些方面存在误区,应在大学生中间加强乙肝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介导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4在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表达的可行性,以及IL-24体外对HepG2细胞的抗瘤效应和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pcDNA3.1(+)-IL-24 及空质粒分组转染HepG2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噻唑蓝比色方法测量细胞增殖指数,流式细胞仪研究细胞早期凋亡率及其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IL-24 mRNA成功表达于HepG2细胞中。重组质粒转染组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态,48 h增殖抑制率(F=27.058,P<0.01)、72 h增殖抑制率( F=63.481,P<0.01)和早期细胞凋亡率( F=326.220,P<0.01)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分布呈明显的G2/M周期阻滞。结论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可以有效地介导IL-24在HepG2细胞的表达。IL-24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阻滞和凋亡诱导效应,G2/M细胞周期阻滞或许是IL-24抗瘤效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核心蛋白聚糖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内外抗瘤效应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人核心蛋白聚糖(human decorin,hDCN)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对S180细胞在体内、体外的抗肿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PCR法从pPIC9K-DCN扩增hDCN核心蛋白分子编码序列的全长cDNA,与pcD-NA3.1(+)载体连接。将重组pcDNA3.1(+)-DCN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入小鼠肿瘤细胞S180中,用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细胞,RT-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流式细胞仪对转染了重组质粒pcDNA3.1(+)-DCN、空质粒pcDNA3.1(+)的S180细胞和未转染的S180细胞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和细胞周期分析。分别注射等量的pcDNA3.1(+)-DCN/S180、pcDNA3.1(+)/S180的细胞和未转染质粒的S180细胞到随机分组的小鼠腋部皮下,观察三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处死三组小鼠后,分别剥离肿瘤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转染了DCN的S180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高,G0/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G2/M期、S期细胞百分率分别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与注射pcDNA3.1(+)/S180和S180的小鼠相比,注射pcDNA3.1(+)-DCN/S180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肿瘤体积小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人核心蛋白聚糖真核表达载体。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转染该表达载体的S180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高,且凋亡多发生在G0/G1期;转染DCN表达载体的S180细胞在实验动物体内成瘤性降低,提示转染DCN在实验动物体内外都能表现抑瘤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介素(intermedin,IM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 264.7极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RAW 264.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IMD组、LPS+IMD+CC(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Real time-PCR法检测TNF-α、CD86、iNOS、Arg-1、CD206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AMPK、AMPK、TNF-α、IL-6和IL-10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亚型,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IL-6和TNF-α浓度。结果与对照组及LPS组比较,IMD处理可增加AMPK磷酸化水平,增加p-AMPK/AMPK比值;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可导致巨噬细胞发生M1极化,M1型标志分子CD86、TNF-α及iNOS mRNA表达升高,M2型标志分子CD206、Arg-1 mRNA表达降低,上调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降低抑炎因子IL-10表达,使M1型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上清中TNF-α、IL-6分泌增加;而IMD处理可抑制LPS诱导的M1极化,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拮抗这一作用。结论IMD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评价便隐血试验免疫学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00例便隐血试验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便隐血试验结果与临床有较好的一致性,假阴性率为3.4%。结论:便隐血试验免疫学方法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但单独应用存在一定的缺陷,假阴性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